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大典》告竣文華千載 眾星捧月恩澤萬民(2)

永樂深情地望著他,這麼個疾行如風、言談舉止乾淨利索的人,怎麼看也不像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看著他,永樂的思緒一下就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若非天意安排,已近天命之年的道衍又怎能來到他的身邊呢?

洪武十五年八月,太祖的皇后馬皇后病逝,天下名僧匯聚南京,為大行皇后做道場。 葬禮過後,燕王請求父皇選派高僧和他一起回藩邸,繼續為母后誦經祈福。時任僧錄司右善世的溥洽將道衍推薦給了英姿勃發的燕王。

道衍來北平後,誦經祈福之外,和燕王縱論國家大事,歷史沿革,歷代興廢之事,二人見識竟如此投機和相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此後,道衍便成了燕王的心腹謀士。

建文即位,決議削藩。藩王們惶惶不可終日,感到大難臨頭。北平被圍,危在旦夕, 道衍力主起兵,以“清君側”為號,興“靖難”之師,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攻下南京。

三年轉戰中,濟南城下燕王臨危;東昌之戰失大將張玉;北平險些不保;數度敗績, 將士們情緒低落……然而,每一處危難時刻,都是道衍激勵他堅持著才轉危為安,他稱帝后,命道衍為主管全國僧人的左善事。論靖難之功,道衍第一,立東宮後又封為太子少師。

道衍不住皇上所賜美宅,依然在靈谷寺下榻,上朝時暫穿朝服,儼然一個心憂天下的朝臣;退朝後則一襲袈裟,純粹一個潛心向佛的僧人;因而竟被人悄悄稱為“緇衣宰相”, 全沒有世人眼中功高蓋世、不可一世、炙手可熱的招搖。上朝時話不多,多聽大臣議論;回寺後則閉門謝客,潛心著書。故皇上更是倚重,內參國政、輔太子,外查疆臣政績隱私,總牽臨時性工程如大類書編纂等。 永樂將類書託在手中,心中稱讚著七十多歲道衍的耿耿忠心,眼中端詳著用五年光景修成的沉甸甸的小冊子,竟文思泉湧,兩目放光,朗聲道:“別的名字都不足以彰顯這兩 萬多卷書的規制,叫它‘永樂大典’才不覺埋沒了。”

“好名字!”劉季箎第一個按捺不住,一下子站起,“既有我當代皇上之風采,又蘊含了集千載大成之恢宏,高屋建瓴,氣勢非凡,實乃畫龍點睛之絕筆。”

道衍笑道:“皇上就是皇上,取個書名都大氣磅礴,看來臣和劉侍郎是來對了。”言畢,他朝黃儼努了努嘴,黃儼趕忙把備好的宣紙鋪好。

永樂問:“少師的意思?” 道衍說:“文淵閣沈度一樣的書法家雖多,還是輕了些,不足以鎮住如此鴻篇鉅製之類書,只有皇上的墨寶堪此重任,就是方才劉侍郎那句‘畫龍點睛’。 ” 永樂興致更高了:“讓少師這麼一說,朕還不得不寫了。” 他從筆掛上取下一支精緻的狼毫,飽蘸濃墨,略一思索,寫下了“永樂大典”四個字,神完氣足,與端莊凝重正楷的大典正文相映成趣。 寫畢,端詳了一陣,還算滿意,道衍、劉季箎不住稱讚,他擺擺手,“只用於原版的扉頁,其他還用沈度的字。”遂在御案前坐下,思考了一會兒,取過小楷開始寫序:

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採,匯聚群分,著為典奧。……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 事。……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鉅細粲然明備,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 見。蓋網羅無遺,以存考索,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 卷而無所隱……

洋洋數千言,一氣呵成,道衍、劉季箎看得發呆。他們素知皇上喜書、讀書、編書,

《永樂大典》之外,幾年中,或命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陸續編輯或編成了《務本訓》《文華寶鑑》等書籍,卻從未見過皇上這樣才思敏捷,數千言的長序竟然揮筆立就。 劉季箎說:“陛下日理萬機,天下庶務叫臣煩也煩透了,萬機之外,皇上還有這樣的才思,真叫臣望塵莫及呀!” 永樂抿了一口茶,苦笑道:“朕何嘗不喜歡孔子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正如他自己所言‘難矣哉!’白天是早午兩朝,天下軍民庶務,天災人禍,邊疆擾攘;朝畢是見大臣,批奏章,聽其朝上所不能盡言,理中外臣工之建言善表,有時至次日凌晨。稍有餘暇則讀書自娛,於朝政大有裨益,於心智頗有啟發啊!”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