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大明朝的天空彷彿被一層陰霾所籠罩,那皇位的更迭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層浪,讓朝野上下皆陷入了一種微妙且緊張的氛圍之中。應天府內,大街小巷雖依舊是市井煙火之象,可百姓們私下裡的閒談,也透著對這局勢變化的惶惑與不安。宮牆之內,更是風雲湧動,新皇成祖朱棣龍椅初坐,正欲施展一番拳腳,開啟屬於他的大明篇章,而在這諸多臣子之中,有人選擇順服,有人卻秉持著心中的信念,決然地站在了對立面,咱這故事的主人公方孝孺,便是那後者。
《明史·方孝孺傳》記載:“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從這段文字中,便可看出方孝孺自幼聰慧過人,才學出眾,且一心以弘揚王道、實現天下太平為自己的使命,深受儒家正統思想的薰陶,對那君臣大義、祖宗之法看得極重,也正因如此,在面對成祖朱棣以武力奪取皇位這一情況時,他內心的牴觸與反對,是那般的堅定,這也為圍繞“1403年 我方孝孺反對 成祖即位”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掙扎與抗爭的歷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生得面容清癯,一襲素色長袍裹身,身姿雖略顯單薄,卻透著一股文人的錚錚傲骨。他平日在應天府中,多是埋首於書卷之間,與一眾志同道合的友人探討學問,或是為那建文朝出謀劃策,一心想著如何讓這大明江山能在正統的傳承下,愈發繁榮昌盛。方孝孺為人剛正不阿,眼裡揉不得沙子,心中認定的道理,便是那千軍萬馬在前,也絕不輕易妥協,其名聲在士林之中頗為響亮,眾人皆敬重他這一身的氣節與才學。
那是一個陰霾籠罩的清晨,方孝孺正在家中書房內,對著滿架的典籍發呆,心中滿是對當下局勢的憂慮。好友黃子澄匆匆來訪,一進門,便滿臉憂色,未等方孝孺開口相問,便急切地說道:“希直啊,如今這局面,可如何是好呀!那燕王朱棣已然登基,可這皇位來路,終究是不正啊,咱們這些秉持正統之人,怎能坐視不管呢?”
方孝孺微微皺眉,手撫著鬍鬚,長嘆一聲道:“子澄兄,我又何嘗不憂心吶,只是如今這形勢,那朱棣手握重兵,且已入了京城,坐上那龍椅,想要扭轉乾坤,談何容易呀,可我等深受皇恩,又怎可輕易屈服於這不義之舉呢。”
黃子澄握緊了拳頭,說道:“是啊,我等深受建文皇帝的知遇之恩,怎能忘卻忠義二字,希直,你才學過人,得想個法子才是呀。”
方孝孺起身,在書房內來回踱步,思索片刻後說道:“子澄兄,當下咱們需聯合朝中那些仍堅守正統的大臣,一同向那朱棣進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明白這皇位繼承,關乎祖宗之法,不可肆意妄為,雖說此舉或許收效甚微,可咱們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呀。”
黃子澄點頭稱是,說道:“也只能如此了,那咱們這便去聯絡眾人吧。”
於是,方孝孺與黃子澄便開始奔走於各位大臣的府邸之間,可讓他們失望的是,不少大臣畏懼成祖的權勢,或是為了保全自身與家族,皆選擇了沉默,甚至有部分人已然開始迎合新皇,以求在這新朝之中謀得一席之地。
方孝孺看著那些曾經一同共事的同僚如今這般模樣,心中滿是悲憤,對黃子澄說道:“子澄兄,平日裡瞧著皆是忠義之士,可如今這大難臨頭,卻都變了嘴臉,當真可悲可嘆吶!”
黃子澄亦是無奈地搖頭,說道:“希直,莫要太過傷懷,這世間總有那等見風使舵之人,咱們只需堅守自己的本心便好,我等繼續去尋那志同道合者吧。”
經過一番周折,方孝孺等人總算召集了一些願意一同反對成祖即位的大臣,眾人聚在一起,商議著該如何向成祖進諫。
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說道:“方大人,那朱棣如今剛即位,正是威風凜凜之時,咱們這般前去進諫,怕是會觸怒龍顏呀,萬一引來殺身之禍,可如何是好呢?”
方孝孺目光堅定,說道:“大人此言差矣,若因懼怕災禍便噤若寒蟬,那我等與那趨炎附勢之徒又有何異?我等身為臣子,當以大義為重,即便明知可能會有危險,也不能眼睜睜看著祖宗之法被踐踏呀。”
眾人聽了方孝孺的話,心中雖仍有擔憂,可也被他的氣節所感染,紛紛表示願與他一同前往。
到了進宮面聖之日,方孝孺等人身著朝服,心懷忐忑卻又一臉決然地踏入了那威嚴的皇宮。宮中的宮殿在陽光的映照下,本該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