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2章 年 靖難之役終局朱棣勝

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這一年的大明天下,彷彿被一層陰霾所籠罩,戰火的硝煙瀰漫在諸多城池之上,百姓們在這動盪的時局裡,惶惶不可終日,街頭巷尾皆是唉聲嘆氣,只盼著這戰亂能早日平息,還世間一個太平。而那決定大明未來走向的靖難之役,已然到了終局之時,燕軍與朝廷的軍隊廝殺多番,勝負終見分曉,朱棣的燕軍一路勢如破竹,佔盡了上風。

《明史·成祖本紀》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寥寥數語,卻道盡了那局勢的緊張與慘烈,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的背叛,使得京城的防線瞬間崩塌,燕軍如潮水般湧入,而宮中的那場大火,更是燒盡了舊朝的諸多痕跡,也燒出了一個新的乾坤,朱棣自此站在了這天下權力的巔峰,可這勝利的背後,是無數的鮮血與紛爭,也鑄就了諸多人物的悲歡離合,這便為圍繞“1402年 靖難之役終局朱棣勝與對手”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刀光劍影與權謀較量的歷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咱且說在這應天府裡,有個名叫陳肅的年輕書生,生得眉清目秀,一襲青衫,透著股儒雅又略帶青澀的氣質。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心懷報國之志,想著有朝一日能憑藉自己的才學,在這朝堂之上輔佐君王,成就一番盛世景象,讓百姓能安居樂業。陳肅為人忠厚老實,心思細膩,對待學問那是一絲不苟,可到底是未經世事,對這世間的複雜權謀爭鬥,還只是一知半解。

那一日,陳肅正在家中書房研讀典籍,忽聞外面傳來陣陣喧譁聲,心中好奇,便放下書卷,出門去瞧個究竟。只見街巷中百姓們神色慌張,奔走相告,一打聽,才知曉是燕軍已然兵臨城下,那京城的守軍雖奮力抵抗,可局勢已然十分危急。

陳肅心中大驚,想著這京城一旦失守,那天下可就要大變樣了呀,趕忙往城中的好友劉源家中跑去,想與他商議商議這可如何是好。到了劉源家中,只見劉源也是一臉愁容,見陳肅來了,便趕忙迎了進去。

劉源皺著眉頭說道:“陳兄,如今這燕軍來勢洶洶,看樣子京城是守不住了呀,咱這大明的江山,難道就要易主了嗎?”

陳肅憂心忡忡地說道:“劉兄,我也正為此事憂心呢,那燕王朱棣本就是藩王,如今起兵靖難,打到這京城來,無論勝負,這天下都要陷入一場大亂啊,只是我等身為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又能做些什麼呢?”

劉源嘆了口氣,說道:“唉,咱們也只能在這等著看局勢如何發展了,但願朝廷的軍隊能守住京城吧。”

可事與願違,沒過幾日,便傳來了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啟城門,迎燕軍入城的訊息,整個京城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紛紛躲在家中,緊閉門窗,生怕這兵荒馬亂之中遭遇不測。

陳肅和劉源也躲在劉源家中,透過門縫看著外面的情況,只見燕軍計程車兵們在街上穿梭,雖未有燒殺搶掠之舉,可那一身的肅殺之氣,還是讓人膽寒。

陳肅咬著牙說道:“這燕王朱棣,如此興兵犯上,即便他贏了這場戰事,又怎能服眾呢?這天下怕是再難有安寧之日了呀。”

劉源拍了拍陳肅的肩膀,說道:“陳兄,如今這局勢已非我們所能左右,咱們還是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看看往後該如何吧。”

而在另一邊,朝廷的那些文臣武將們,此刻卻是各有各的心思。有的大臣見大勢已去,便想著去投靠朱棣,以求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也有的大臣,如方孝孺等人,依舊堅守著心中的忠義,準備與朱棣抗爭到底,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在燕軍的軍營之中,朱棣坐在營帳內,看著京城的地圖,臉上雖有得勝的喜悅,可眼中也透著一絲疲憊。這些年的征戰,讓他歷經了無數艱難險阻,如今終於打到了京城,可這後續的諸多事宜,卻依舊棘手。

一旁的謀士姚廣孝輕聲說道:“殿下,如今京城已破,可這人心惶惶,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安撫各方,讓這天下知曉殿下您乃是順應天意,靖難起兵,是為了撥亂反正呀。”

朱棣微微點頭,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只是那朝中還有不少人對本王心存不滿,怕是不會輕易歸順,這該如何是好呢?”

姚廣孝捻著鬍鬚,說道:“殿下,對於那些頑固不化之人,自然是要採取強硬手段,以儆效尤,而對於那些尚可拉攏之人,不妨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們為殿下所用,如此,方能穩住這局勢。”

朱棣沉思片刻,說道:“就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