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0章 年 龍灣之戰朱元璋勝陳友諒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宛如那風中飄絮,在這亂世的漩渦中掙扎求生,不知何時才能盼來太平之日。長江一帶,更是成了各路豪傑爭奪的焦點,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各據一方,皆有吞併天下之心,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大戰一觸即發。而在這諸多紛爭之中,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二人麾下皆兵強馬壯,戰船林立,都欲在這長江之上決出個勝負,以圖霸業,龍灣之戰,便是這兩大勢力正面碰撞的一場關鍵較量,其結果關乎著江南局勢,乃至天下大勢的走向。

《明史·太祖本紀》記載:“二十年春二月,友諒遣其將倪文俊復破安慶,吳將趙仲中棄城走。三月丙戌,遣徐達、常遇春等擊之,敗文俊於池州,獲其舟艦以千計。辛卯,復池州。夏五月,友諒遣趙普勝陷太平,殺守將花雲,列巨舟為塞,截姑孰口。乙未,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建元大義。秋七月,友諒引兵東下,復陷安慶,徑趨池州,吳將徐達等擊走之。八月,友諒與我師遇於龍灣,大破之,遂復太平,下安慶,長驅至江州,友諒奔武昌。”這龍灣之戰,朱元璋以巧妙的佈局、果敢的決策,大敗陳友諒,使得自身勢力得以穩固並進一步擴張,在這亂世之中站穩了腳跟,也讓天下人看到了他逐鹿中原的實力與決心,宛如在那混沌亂世中劈開了一道希望之光。

我叫李福生,本是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城郊的一個普通農夫,平日裡就在那幾畝薄田上辛勤勞作,靠著地裡的收成,勉強維持一家老小的溫飽。這龍灣之戰,起初我只當作是那些達官貴人們爭權奪利的事兒,與我這田間耕種的小民並無多大幹系,可未曾想,戰火卻如那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到了我生活的這片土地,讓我也身不由己地捲入了這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之中,經歷了諸多悲歡離合,見識了那亂世裡的人間百態,心中滿是感慨與無奈。

起初,聽聞陳友諒率領大軍東下,一路上攻城略地,氣勢洶洶,周邊的村子裡都人心惶惶,大家聚在一起,私下裡議論紛紛,都擔心這戰火燒到自家門口,那可就家破人亡了呀。

我在田間勞作時,隔壁的王老爹憂心忡忡地對我說:“福生啊,這陳友諒的大軍眼看就要打過來了,咱這村子怕是保不住了呀,這可咋辦呢?”

我無奈地嘆了口氣,回道:“王老爹,咱這小老百姓能有啥辦法,只能聽天由命了,但願這仗別打到咱這兒來啊。”

而在朱元璋的陣營裡,卻是一片緊張且有序的備戰景象。朱元璋召集麾下眾將,在營帳之中商討著應對之策。

朱元璋坐在帥位上,目光炯炯,神色凝重地說道:“諸位將軍,陳友諒此番來勢洶洶,其戰船眾多,兵力雄厚,不可小覷。但咱們也並非毫無勝算,只要咱們巧用計謀,誘敵深入,定能破敵制勝,大家都說說有何良策?”

徐達率先站了出來,抱拳行禮後說道:“主公,那陳友諒為人驕縱,此次東下,想必是志得意滿,目中無人。咱們可佯裝敗退,引他進入咱們預先設好的埋伏圈,再以逸待勞,必能大敗敵軍。”

常遇春也在一旁附和道:“徐將軍所言極是,末將願率一軍,埋伏於龍灣附近的山林之中,待敵軍進入,便殺出給他個出其不意。”

朱元璋聽了,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讚許之色,說道:“好,就依二位將軍所言,即刻安排下去,各軍務必嚴守軍令,不得有誤。此次之戰,關乎我等生死存亡,只許勝,不許敗!”

眾將齊聲高呼:“願聽主公號令,定當全力以赴,大破敵軍!”

隨後,各將領便紛紛領命而去,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有的去佈置埋伏,有的去整備糧草兵器,整個軍營都瀰漫著一股大戰將至的緊張氣息。

我有個侄子,名叫小虎,年紀輕輕卻滿腔熱血,聽聞要打仗了,便跑去參了軍,想著要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我知曉後,趕忙跑去軍營找他,想勸他回心轉意。

我拉著小虎,焦急地說:“小虎啊,你這孩子,咋這麼衝動呢,打仗可不是鬧著玩的,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事兒呀,你趕緊跟叔回家吧,別在這兒瞎摻和了。”

小虎卻一臉堅定地回道:“叔,我不怕,我聽聞朱元璋主公是個仁義之人,跟著他打仗,那是為了早日平定天下,讓咱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我要是能在戰場上立個功,那也算是沒白活一場,您就別勸我了。”

我看著他那倔強的模樣,知道勸也沒用,只能無奈地嘆了口氣,叮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