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天下大亂,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豪傑並起,皆妄圖在這亂世之中割據一方,成就那王霸之業。百姓們則流離失所,如那無根的浮萍,在戰火中掙扎求生,田園荒蕪,市井蕭條,處處皆是一片悽慘之象。長江流域,本是魚米之鄉,如今卻也被這兵戈之亂攪得不得安寧,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所在。而朱元璋,此時已在諸多義軍中嶄露頭角,麾下匯聚了一幫能臣猛將,心懷壯志,那目光便落在了長江南岸的太平城上,此城若能攻下,便可作為立足之地,進一步拓展勢力,為逐鹿中原打下堅實根基。
《明史·太祖本紀》記載:“十五年春正月,子興用太祖計,遣張天佑等拔和州,檄太祖總其軍。太祖慮諸將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會廳事。時席尚右,諸將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後至,就左。比視事,剖決如流,眾瞠目不能發一語,始稍稍屈。議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諸將皆後。於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總諸軍,今甓城皆後期,如軍法何?’諸將皆惶恐謝。乃搜軍中所掠婦女縱還家,民大悅。三月,郭子興卒。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之子林兒於亳州,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夏四月,常遇春來歸。五月,太祖謀渡江,無舟。會巢湖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來附,太祖大喜,往撫其眾。而元中丞蠻子海牙扼銅城閘、馬場河諸隘,巢湖舟師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乃乘水漲,從小港縱舟還。因擊海牙於峪溪口,大敗之,遂定渡江之計。六月乙卯,乘風引帆,自無為渡江,丙辰,登岸,克太平,執元平章完者不花,總管靳義,義死之。”朱元璋此番渡江攻佔太平,可謂是歷經波折,憑藉著智謀、果敢以及那幾分天賜的機緣,終是拿下此城,宛如在這亂世的棋局上落下了關鍵一子,影響著往後局勢的走向,註定要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我叫王二麻子,本是太平城中一個靠賣力氣為生的腳伕,平日裡就在那碼頭邊上,幫著客商搬搬貨物,掙些辛苦錢,養活家中的妻兒老小。這朱元璋渡江攻佔太平之事,起初我只當作是那遙不可及的軍中大事,覺得與我這每日在碼頭扛包的粗人沒多大幹系,可未曾想,這戰火竟如那脫韁之馬,一下子就燒到了我身邊,讓我也身不由己地捲入了這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之中,經歷了諸多意想不到的事兒,也見識了那亂世裡的人間百態,心中滿是感慨與無奈。
起初,城裡就開始有了些風聲,說朱元璋的軍隊要渡江來攻打太平了。一時間,大街小巷都在議論紛紛,人們聚在一起,神色間滿是擔憂與恐懼,那嘈雜的聲音,彷彿讓整個太平城都籠罩在了一層陰霾之中。
一日,我在碼頭幹完活,坐在街邊歇息時,隔壁的李老頭湊過來,壓低聲音對我說:“二麻子啊,聽說那朱元璋的隊伍就要渡江打過來了,也不知道這城能不能守得住啊,要是城破了,咱這日子可咋過喲。”
我無奈地嘆了口氣,回道:“李老頭,咱這小老百姓能有啥辦法,只能聽天由命了,但願別鬧得太兇,少受些戰亂之苦吧。”
而在朱元璋的陣營之中,將領們正忙著調兵遣將,籌劃著渡江攻佔太平的方略。
朱元璋站在營帳之中,目光炯炯地看著地圖,對著麾下眾將說道:“諸位將軍,太平城乃渡江後的關鍵所在,拿下它,咱們便能在江南有一處立足之地,進而圖謀更大的發展。只是那元軍必然會嚴防死守,咱們需得小心應對,不可大意。”
徐達抱拳行禮,神色嚴肅地回道:“主公放心,末將等定當謹遵主公教誨,定會先探清敵軍虛實,尋找戰機,一舉攻下太平城。”
常遇春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主公,咱這一路征戰,啥樣的陣勢沒見過,那太平城的守軍,俺定要讓他們嚐嚐咱的厲害,管叫他們知道咱大軍的威風。”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隨後便各自領命,準備出征事宜。一時間,軍營裡一片忙碌景象,士兵們檢查兵器、籌備糧草,操練之聲此起彼伏,個個都士氣高昂,盼望著能在這場渡江之戰中建功立業。
我有個遠房親戚,名叫趙石頭,在朱元璋的軍隊裡當一個小卒。一日,他趁著休沐之時,偷偷溜進城裡來找我,一見面就滿臉興奮地說:“二麻子哥,你可不知道,咱這軍隊馬上就要渡江去攻打太平了,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呢,我要是能立個功,那可就光宗耀祖了呀。”
我看著他那意氣風發的模樣,笑著打趣道:“就你那兩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