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一處州府,知府大人對著一眾學子說道:“諸位學子,朝廷如今完善了科舉之制,往後這鄉試,那是越發嚴格公正了,考官皆是從外地調來,你們只需憑真才實學應考,若有那妄圖舞弊之人,一經查實,定嚴懲不貸,都聽明白了嗎?”
學子們齊聲回道:“明白了,大人。”
而在京城的禮部衙門裡,翰林學士們正聚在一起,商討著殿試的策問題目。
一位老學士皺著眉頭說道:“如今這天下,雖日漸安穩,可這賦稅、水利、邊防等諸多事宜,皆需良策應對,這殿試的策問,當圍繞這些實際問題展開,才能看出學子們有無真本事呀。”
另一位學士點頭稱是,說道:“正是如此,咱可不能只考些死記硬背的學問,得讓他們能將所學與實際的治國理政相結合,如此選出的進士,方能為朝廷所用吶。”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經過數日的斟酌,終於擬定了一份殿試的策問題目,呈給了朕審閱。朕看後,頗為滿意,當即批准,讓禮部著手準備殿試之事。
且說那蘇瑾,聽聞鄉試的新規矩後,心中暗自慶幸自己平日裡一心只讀聖賢書,從不曾動過那歪心思,這下更是可以安心備考了。他愈發勤奮起來,每日除了讀書,還會與同窗們一起探討學問,分析時下的局勢,為那即將到來的鄉試做足準備。
日子過得飛快,轉眼間便到了鄉試的日子。
這一日,蘇瑾早早來到了考場,只見那考場外早已是人頭攢動,學子們神色各異,有的緊張得額頭冒汗,有的則一臉自信,躍躍欲試。
蘇瑾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心情,隨著人流走進了考場。那考場內,氣氛格外肅穆,考官們神情嚴肅,來回巡視著,以防有學子作弊。
蘇瑾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後,便靜下心來,等待考題發放。待考題一到,他仔細閱讀,心中暗自歡喜,這些題目,皆是自己平日裡有所涉獵、有所思考的,當下便提起筆,文思泉湧,洋洋灑灑地寫了起來。
而在考場的另一邊,有個叫王生的學子,平日裡讀書不用功,想著靠些旁門左道來透過考試。他偷偷藏了些小抄在身上,本想著趁考官不注意時偷看,可如今這監考如此嚴格,他哪有機會,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硬著頭皮胡亂寫了些應付了事。
鄉試結束後,便是緊張的閱卷環節。考官們匯聚一堂,按照新的標準,認真審閱著學子們的答卷,力求選出真正有才華的舉人。
那負責閱卷的主考官看著一份份答卷,時而點頭稱讚,時而皺眉搖頭,對身旁的副考官說道:“此次鄉試,這學子們的水平參差不齊呀,不過倒也有幾篇文章,寫得著實精彩,見解獨到,看來這新制度之下,還是能選拔出不少好苗子的。”
副考官也附和道:“是啊,只要咱們秉持公正,嚴格按照標準來,定能為朝廷選出可用之才。”
經過數日的評選,鄉試的結果終於出爐了,蘇瑾憑藉著紮實的學問,順利中舉,那心中的喜悅,簡直難以言表。他趕忙跑回家中,將這好訊息告訴了父母。
父母聽聞後,喜極而泣,母親拉著他的手說道:“兒啊,你可算是出息了,不枉你這些年的辛苦努力,往後可得繼續加油,爭取在會試、殿試中也能榜上有名呀。”
蘇瑾笑著點頭,說道:“娘,您放心吧,兒子定當竭盡全力,不負您二老的期望。”
而那王生呢,自然是名落孫山了,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被父親狠狠責罵了一頓,心中懊悔不已,想著自己當初若是能踏實讀書,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可事已至此,也只能等下次再努力了。
中舉的學子們稍作休整,便又開始為會試做準備了。蘇瑾更是不敢懈怠,他收拾行囊,告別家人,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忐忑。
到了京城,蘇瑾見識到了這繁華的大都市,也感受到了來自各地舉人的競爭壓力。他在客棧裡住下後,便每日去書館與其他舉人交流學問,互相切磋,日子過得緊張而充實。
終於,會試的日子來臨了。這會試的場面,可比鄉試更加宏大,考場的規制也更為嚴格。蘇瑾懷揣著緊張與興奮,再次走進考場,憑藉著自己的真才實學,應對那一道道考題。
待會試結束,又是一番漫長的等待。最終,蘇瑾有幸透過了會試,成為了貢士,離那殿試的榮耀,又近了一步。
而此時,禮部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殿試之事。
這一日,殿試開始,蘇瑾等一眾貢士齊聚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