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謀反。朝廷聽聞後,大為震驚,便派了欽差前來調查。
那欽差收了權貴們的賄賂,根本不聽林羽的辯解,便要將他押解回京問罪。林羽據理力爭,可卻無濟於事,最終還是被押回了京師。
到了京師後,林羽被關進了大牢,受盡了折磨,可他心中始終堅信自己的清白,盼著朝廷能還他一個公道。
就在林羽幾乎絕望之時,事情卻又出現了轉機。原來,當初與他一同參加科舉的王逸如今在朝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聽聞林羽的遭遇後,他四處奔走,聯絡了一些正直的大臣,向皇帝陳明瞭真相,又拿出了林羽在地方上為百姓做實事的諸多證據。
皇帝看了這些證據後,心中明白是冤枉了林羽,便下令將他釋放,還恢復了他的官職,並對那些誣告他的權貴進行了懲處。
林羽經此一遭,雖大難不死,可也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與險惡,他不再像從前那般意氣用事,而是變得更加沉穩謹慎,繼續在自己的官職上為百姓謀福祉,而他的一生,也在這起起伏伏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選拔人才的方式,且與大明的科舉制度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也有著一套選拔人才的制度,名為“文科”考試,其目的同樣是為了選拔有學識、能輔佐治理國家的人才。朝鮮的文科考試分為小科、大科等不同階段,小科主要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大科則更側重於考查考生對治國理政等方面的見解。與大明科舉制度相似之處在於,二者皆以儒家經典為重要考查內容,都重視考生的學識與品德,且考試結果會決定考生能否進入仕途。然而不同的是,朝鮮的文科考試在規模和影響力上相對較小,主要面向本國的兩班貴族子弟以及一些有學識的平民,參與人數有限,不像大明科舉那般吸引著天下眾多士子參與,體現出不同國家人口規模、社會階層結構對人才選拔範圍的影響,朝鮮的兩班貴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著較強的主導權。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選拔人才多是看重武士的武藝、忠誠以及對領地管理等實際能力。大名們會透過比武、考驗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等方式來挑選身邊的親信和家臣,以此保障領地的安全和有效治理。這與大明科舉制度以文才學識為主要考查內容不同,日本更側重於軍事和實際事務方面的能力,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對人才需求的差異,日本大名割據的局面使得軍事力量和領地管理能力成為關鍵,文人在當時的地位相對較低,難以透過考試的方式進入權力核心。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人才的選拔多與貴族的出身以及教會的推薦相關。貴族子弟憑藉著家族的地位和財富,往往能輕易地進入宮廷或者地方的管理機構任職,而教會則會推薦一些有學識、虔誠的教士等人員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當中,比如協助處理宗教事務、參與地方的司法審判等。這和大明科舉制度透過公平的考試選拔來自不同階層的人才不同,法蘭西的人才選拔有著濃厚的貴族和宗教色彩,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和宗教文化背景對人才來源的影響,其封建領主制度和天主教在國家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平民想要進入權力高層極為困難。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有著一套複雜的人才選拔機制,名為“德米舍梅”制度,主要是從帝國的基督教臣民家庭中挑選男童,這些男童會被強制改信伊斯蘭教,然後經過嚴格的教育和訓練,培養成帝國的官僚、軍人等,為帝國服務。這與大明科舉制度自願參與、以儒家經典為知識基礎的選拔方式不同,奧斯曼的德米舍梅制度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且選拔物件主要是特定宗教群體,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對人才選拔的影響,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透過這種方式來吸納人才、加強統治,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
俄羅斯當時正處於逐步崛起的階段,人才的選拔與王公貴族的推薦以及個人在軍事、管理等方面的實際表現相關。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