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七年,大明的京城上空彷彿籠罩著一層陰霾,讓人覺得壓抑且沉悶。自土木堡之變後,英宗朱祁鎮被俘,代宗朱祁鈺登上皇位,這幾年間,朝堂之上歷經諸多變故,各方勢力此消彼長,局勢一直頗為微妙。而如今,景泰帝朱祁鈺的身體每況愈下,時常臥病在床,這就如同在本就不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整個朝局變得更加波譎雲詭,京城的大街小巷雖依舊人來人往,可那百姓們的閒談中,也時不時透出對這局勢的擔憂與揣測。
據《明史·景帝本紀》記載:“景泰七年十二月,帝疾大漸,遂不能視朝,中外洶洶,鹹懷憂懼,諸臣各有思謀,朝堂暗潮湧動,皆待局勢之變也。”這般簡短的文字,卻清晰地道出了當時景泰帝病重後朝堂內外的緊張狀態。皇帝病重,無法上朝理政,朝廷內外人心惶惶,大臣們各自心懷盤算,朝堂之下暗流湧動,都在等待著局勢進一步的發展,也由此為這圍繞“景泰帝病重與朝局微妙”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充滿權謀爭鬥與變數的歷史有了可尋的脈絡。
在這京城之中,住著一位名叫沈婉兮的年輕醫女,年方十九,生得眉清目秀,氣質溫婉,一雙巧手在醫道上頗為靈驗。她自幼跟隨父親學醫,父親是位頗有名望的郎中,在京城的醫館坐診,救治過不少病人。沈婉兮承了父親的衣缽,對醫術鑽研頗深,心地善良且聰慧過人,平日裡最是看不慣那些仗勢欺人的行徑,只願憑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本想著在這京城中安穩度日,鑽研醫術,可命運卻偏偏將她捲入了這場因景泰帝病重而引發的朝局風雲之中。
這日,沈婉兮如往常一般在醫館中幫忙,整理著藥材,聽著父親與一位前來求醫的老者閒聊。那老者嘆著氣說道:“如今這世道啊,皇上龍體欠安,也不知這朝廷往後會如何,咱這平頭百姓,就盼著能繼續安穩過活呀。”父親也皺著眉頭附和道:“是啊,這朝局一亂,怕是啥事兒都不好說了,但願聖上能早日康復啊。”沈婉兮在一旁聽著,心中也湧起一絲憂慮,雖說自己平日裡只顧著治病救人,可這天下的安穩與否,終究是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呀。
沒過幾日,宮裡傳來訊息,說是景泰帝的病情越發嚴重了,太醫院的御醫們日夜守在御前,可仍是不見好轉。朝廷為此也焦急萬分,不斷派人去民間找尋醫術高明的大夫,想著或許能有奇方妙藥治好皇帝的病。沈婉兮所在的醫館自然也接到了訊息,館主召集了眾人,說道:“如今宮裡有令,需咱醫館舉薦能人去給皇上瞧病,諸位若是有把握的,可毛遂自薦,這也是為朝廷效力的機會呀。”眾人面面相覷,這給皇上看病可不是小事,萬一治不好,那可是擔著天大的風險呢。
沈婉兮心中卻想著,醫者父母心,既然自己有這一身醫術,何不去試試,說不定真能幫上忙呢。她便鼓起勇氣對館主說道:“館主,小女願去一試,雖不敢說定能治好皇上的病,但也想盡一份心力。”館主有些驚訝地看著她,說道:“婉兮啊,你這丫頭膽子倒是不小,可這事兒干係重大,你可得想好了呀。”沈婉兮堅定地點點頭,說道:“小女想好了,還望館主成全。”
就這樣,沈婉兮在眾人擔憂的目光中,隨著宮裡來的人進了宮。一入宮,她便感受到了那緊張壓抑的氛圍,宮人們腳步匆匆,神色凝重,彷彿連空氣都變得沉重起來。太醫院的幾位御醫見來了個年輕的醫女,眼中不禁露出幾分輕視之色,覺得她不過是來湊數的,能有什麼本事。
沈婉兮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隨著眾人來到了景泰帝的寢宮。只見榻上的皇帝面色蒼白,氣息微弱,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樣。沈婉兮心中一緊,趕忙上前仔細搭脈,她眉頭微皺,心中思索著病症,那專注的神情,彷彿周遭的一切都與她無關了。
幾位御醫在一旁看著,其中一位忍不住說道:“姑娘年紀輕輕,可看出什麼門道來了?莫要不懂裝懂,耽誤了給皇上治病的時機呀。”沈婉兮抬起頭,不卑不亢地說道:“大人,聖上這病乃是積勞成疾,又兼之前憂思過重,氣血不暢,臟腑皆有虧損,需得先以調理氣血之藥緩緩滋養,再觀後續變化呀。”幾位御醫聽了,雖覺得她所言有些道理,可還是不太相信她能有什麼高見,畢竟他們在太醫院多年,經驗也是頗為豐富的。
可眼下也沒有別的好法子,便決定先按沈婉兮說的方子抓藥試試。沈婉兮親自去太醫院的藥房挑選藥材,她仔細甄別,不放過任何一點瑕疵,那認真的模樣,讓一旁的藥童都不敢有絲毫懈怠。
藥熬好後,餵給景泰帝服下,眾人便在一旁焦急地等待著。過了幾日,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