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章 《周易》哲思蘊妙玄,聊齋女子展嬌顏

風姿綽約,便心生邪念,故意掉落果子去捏她的腳,結果身上衣服變成了樹葉,他正襟危坐後才變回原樣。後來他又借勸酒之機搔花城的手掌心,衣服再次變成樹葉,他這才不敢再有妄想。花城和翩翩取笑他後便離開了,而翩翩並未責怪子浮。

秋末冬初,翩翩收集落葉儲存食物,並拿洞口白雲為子浮做棉衣。第二年,他們生了個聰明漂亮的兒子。子浮雖在洞中快樂,但仍思念故鄉,想帶翩翩一起回去,翩翩拒絕了,但說等兒子婚後他可自行決定去留。後來,翩翩與花城訂了兒女親家。兒子十四歲時,花城送女兒來完婚,新媳婦十分孝順。子浮再次提出回家,翩翩認為他有俗骨,不是成仙的料,但兒子是富貴中人,可以帶回去。新媳婦思念母親,花城恰好到來,分別時大家依依不捨,翩翩剪葉為驢,讓子浮三人騎著回家。羅大業看到侄子帶著孫兒和媳婦回來,喜出望外。子浮他們入門後,衣服變回蕉葉,變回原形,後來子浮思念翩翩,帶兒子回去探望,卻只見黃葉滿徑,洞口難尋,只能傷心返回。

(二)從幾個方面用周易哲學深度解析《翩翩》的相關奧秘:

主題思想與周易的聯絡

變易思想:《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翩翩》中羅子浮的經歷體現了這一點。他從富家子弟變為嫖娼染病的乞丐,又在遇到翩翩後生活發生巨大轉變,如瘡瘍痊癒、衣食無憂等,展現了人生的無常與變化 。

陰陽平衡觀念:故事中存在諸多陰陽對應的元素。如翩翩和花城娘子代表著女性的柔美、善良與智慧,是陰柔的力量;而羅子浮則體現了男性的慾望、世俗與莽撞,屬陽剛。二者相互作用,構成故事的發展脈絡,體現了陰陽平衡與互補。

指導思想與周易的關聯

道德修養:《周易》注重道德修養,《翩翩》也蘊含此思想。羅子浮起初行為不檢點,但在與翩翩相處中,逐漸受到約束和感化,如因對花城娘子的不當舉動而受到衣服變樹葉的懲戒,體現了遵循道德規範的重要性,與《周易》中倡導的“君子進德修業”相符 。

順應自然:故事中翩翩的生活方式體現了順應自然的理念。她取自然之物為用,如用山葉作餅、以白雲為絮等,與《周易》中“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所表達的順應自然規律的思想一致.

文化傳承與周易的契合

對傳統價值觀的傳承:《翩翩》傳承了諸多傳統價值觀,如善良助人、家庭倫理等。翩翩對羅子浮的救助和包容,以及後來兩家結為親家等情節,體現了傳統的仁愛、和諧等價值觀,與《周易》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相呼應,是對傳統價值觀的延續和傳承。

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周易》中包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翩翩》中的仙境生活也是如此。山洞中的生活衣食無憂、自由自在,反映了人們對擺脫世俗煩惱、迴歸自然純真的理想生活的渴望,是傳統文化中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種表達。

天地人之道的體現

天地之道:故事中的山洞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是自然的饋贈,體現了天地的滋養與孕育萬物的功能。而季節變化、白雲樹葉等自然元素的運用,也展現了天地執行的規律,人們需順應此規律方能和諧生存.

人之道:羅子浮的經歷體現了人在天地間的成長與選擇。他起初迷失自我,後在翩翩的影響下,逐漸懂得剋制慾望、迴歸正道,體現了人在面對天地自然時應有的自省與覺悟,以及遵循道德、順應自然以實現自身價值的“人之道”。

(三)在《聊齋志異·翩翩》中,羅子浮和翩翩有著鮮明的人物形象:

羅子浮

意志薄弱,誤入歧途:羅子浮父母早亡,由叔叔撫養長大,但他在十四歲時被壞人引誘,沉迷於嫖娼宿娼,甚至為了追隨妓女逃離家鄉,肆意揮霍錢財,最終身染梅毒瘡,被趕出妓院,流落街頭,可見其意志不堅定,易受誘惑.

知錯能改,心懷感恩:在遇到翩翩後,羅子浮得到了救助和感化,逐漸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他對翩翩心懷感激,在想要對花城娘子行不軌之事被懲戒後,能夠羞愧地打消雜念,不再有非分之想,並且在與翩翩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安心度日,還會因思念家鄉的叔叔而想要回去盡孝,體現出他內心深處的善良和責任感.

眷戀塵世,難捨凡俗:儘管羅子浮在山洞中過著神仙般的生活,但他仍然心繫家鄉和親人,難以割捨塵世的情感和牽掛,最終帶著兒子兒媳回到了家鄉,這也體現了他作為凡人的一面,無法完全超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