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1章 船頭閒話平虜策

******

前往寧波時,楊柳才抽芽,農人才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在田間翻耕土地。

回來時,運河兩岸的水田裡,已是禾苗青青,農人多是舉家出動,撐著木棍在田間耘田。

耕耘,耕耘,在後世,很多人已經不知道耘田是怎麼回事了;

這是一個很累人的活。在禾苗插下去轉綠一段時間後,這時田間的草也長出來了;

人們要撐著木棍下田,一邊除草,一邊用雙腳戳進淤泥裡,沿著禾苗行間一行行地拖過去,讓淤泥翻上來,蓋住禾苗的根部。

另外一行行的腳印窩出現後,田間的肥水會流入這些腳印窩裡去,減少被太陽直射的水面積,從而讓田間的肥水蒸發量減少,也就能更長久地給禾苗提供水份。

秦牧也是偶爾停船,和正在耘田的老農聊天時,才知道這些的。

或許真是天意吧,明末水旱不斷,災荒連年;

但明亡之後,這兩年氣候變得很好,風調雨順;

平常百姓都將這種現象歸功於秦牧,認為是他這位仁德君主出現之後,才能帶來這樣的好年景。

在後世,將風調雨順歸功於某個人,是件很荒謬的事。

但在這個時代,卻很平常,天下有災荒了,百姓都會認為這是皇帝失德了,上天才給人間降下災荒作為懲戒。

皇帝要避殿減食、廣開言路反思己過,祈求上天的原諒。

反之,出現了風調雨順的年景,百姓也會認為這是皇帝仁德所至。

秦牧暗暗消受了,確實,應該感謝老天爺,小冰河時期結束了。

這年頭沒什麼汙染,江南的水清冽照人,柔媚如鏡。

船頭犁開的水花潔白無瑕。成群的白鶴在田間飛翔,一去二三里,煙囪四五家,亭臺六座。*十枝花。入眼處,好一幅田園詩畫。

秦牧與楊慎、金貢南三人在船頭置了酒,就著兩岸江南美景小酌。

楊慎沉吟了一下說道:“秦王,建奴對中原炎熱的夏季很不適應,常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還有一點,由於南北氣候差異,夏糧的收成時間也不盡相同。總體而言,越往南,夏糧收穫越早,比如江南的夏收。就比淮北早半個月甚至近一個月時間。”

楊慎的話,讓秦牧頓時來了精神,他問道:“楊卿的意思是說,利用各地夏收的時間差異,在這段時間內北伐?”

“是的秦王。臣覺得此計不失為良策,如今無論是大秦還是建奴,都缺糧,多爾袞是個頗有治世才能的人,去年他下令清軍不得擾民,還大力鼓勵百姓耕作,今年北方同樣是風調雨順。等到夏糧收穫後,清軍也不虞再缺糧了,這對我軍北伐很不利。”

秦牧覺得楊慎說的非常有道理,現在大秦控制的福建、湖廣南部,夏收至少要比北方早一個月;

如果能利用這個時間差,在南方夏糧即將收穫之時。提前一個月北伐,此時秦軍糧草供應得上,而清軍夏糧還沒有收穫,正處在青黃不接的最困難時刻。

趁你病,要你命。

大秦現在武器不缺。士氣不缺,只缺糧草,而且也不是完全湊不出北伐的糧草,只不過是勉強徵調大批糧草的話,會導致市面上糧價高漲,會讓很多下層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

如果在夏糧即將收穫時徵調北伐的糧草,市面上的糧價剛一上漲,很快就以把南方的糧食調過來平抑糧價,這樣下層百姓受到的影響就不會太大,而又能搶在北方夏收之前北伐。

在寧波時,秦牧計劃是先派水師攻打呂宋,甚至把整個南洋奪下,然後再北伐的,現在看來,是要調整一下了。

再說了,多爾袞確實算得上是個雄才大略的人,出臺了不少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糜爛的北方,很多田地重新恢復的了耕作。

如果趁北方快要夏收的時候北伐,北方的糧草就落到自己手上,到時再從南方調撥一些糧食,應該能保證百姓不至於餓死了。

換句話也就是說,先北伐,然後再奪取南洋給北方輸血,應該也不成問題,甚至兩者可以同時進行,西班牙和荷蘭在南洋的兵力不多,水師出動一兩萬人應該足夠了,這樣對北伐影響不會很大。

“你們對朝鮮怎麼看?”

“秦王,建奴連翻失利,不斷抽調兵力南下,對朝鮮的掌控力已經十分薄弱,臣以為,可讓組織商船運兵,以一些水師戰艦護送,將一萬陸軍投送到朝鮮,幫助朝鮮擺脫建奴的控制,然後以朝鮮為後勤地,並聯合朝鮮軍隊一同進副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