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來自海上威脅日趨增加,這一點臣表示贊同,我大秦秉承前宋不抑商的國策,財稅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海上。”
司馬安點到為止,內在的意思就是,大秦的威脅不但來自海上,財物之利也來自海上。
如果從實利上看,北方草原所能帶來的利益,遠遠比不上南方諸島。
南方諸島不但土地肥沃,適合耕種,一年三熟。其他經濟物產也異常豐富,這是隻能放牧的北方草原遠難以比擬的。
況乎能否控制南方諸島,關係海上絲路的安全,也就是關係到大秦的經濟命脈的安全。
作為大秦帝國的首輔大臣,司馬安對秦牧知之甚深,私下裡時常順著他的思路琢磨,早已得出一個結論:大秦皇帝陛下有意掃平南方諸多小藩邦,完成比始皇帝更宏偉的大業。
路振飛幽幽地說道:“陛下,始皇帝發五十萬大軍,用了數年時間,才平定嶺南,陛下想必清楚其中的原因。”
秦牧說道:“路閣老所憂慮者,亦為朕之憂慮。然世易時移,今日之世,非始皇帝當時之世矣。朕更不會發五十萬陸軍南下,若是如此,朕寧願不南顧,以免勞民傷財。”
甘南說道:“當年始皇帝南征,陸路不便,是以雖發五十萬大軍,仍困難重重。再看今日之西夷,來幾條船,數百人,就能征服南洋諸島,並佔為己有。
今我大秦水師之強,何弱於西夷?西夷萬里迢迢而來都能輕易做到的事,我大秦難道反而不能做到嗎?”
甘南的話,可謂是道出了秦牧的心意,象荷蘭人幾乎控制了整個爪哇島,他們有多少兵力?西班牙殖民呂宋島又用了多少人馬?
只要方法用對了,要佔領南洋諸島,絕對沒有想象中的困難,更不必要象當年始皇帝征討嶺南一樣,需要動用幾十萬大軍。
李源說道:“陛下,大秦社稷初定,國內民生尚待恢復,南洋諸島,宜緩緩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凡事皆須量力而行,這一點朕心裡有數。陸上之徵戰,若非外夷主動入侵,這幾年內將不會再大舉用兵,以予民休養生息。
不過海軍則不然,朕可以告訴爾等,朕投巨資籌建海軍,絕不是要以舉國之力養著他們,而是要讓他們來養舉國之民。”
李源與路振飛不禁交換了一個眼色,他們很清楚,秦牧這番話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
明初鄭和下西洋,有人說是勞民傷財。然而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卻說了一句話:今國用不缺,皆賴鄭和下西洋也。
永樂朝剛打完四年內戰,把北京到南京的大片國土打成了一片焦土,緊接著大肆營建北京城,50萬大軍五徵蒙古,80萬大軍南征交趾,處處花錢如流水,永樂朝不但沒因此窮困,反而是大明最強盛的時期。
而明初歲入一直只有幾百萬兩,難道永樂帝能憑空變出錢來不成?
從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這句話,不難看出內因所在。所以說秦牧要以海軍養舉國之民,並不是太誇張的事。
換而言之,以海軍攻取南洋諸島,處理得當的話,不但不是勞民傷財的事,反而有可能給大秦帶來滾滾的資財。
所以用勞民傷財的理由來反對開拓東南諸島站不住腳,只是象交趾、洞吾、暹羅這些國家,多是深山老林,路振飛他們覺得要征服和統治很困難,這種認知已經深入骨子裡,所以顯得非常猶豫。
黃振林說道:“下官去過南洋,南洋諸島上,多是蕞爾小邦,有的兵不滿千,民不滿萬,如這般小國,我大秦若發兵徵之,兩百兵馬足以。事實證明,西夷征服一島,所用兵力也不過數百人.......”
路振飛打斷他道:“自古以來,興無名之師者,無不以失敗告終,陛下當慎之。”
秦牧微閉起雙目,徐徐說道:“有名無名,在於舉國如何看待那片土地,若舉國上下,皆將那片土地看作國家的核心利益,則出師必有名。若是認為可有可無,則有名變無名,皆因舉國不願為之也。
朕先前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以後大秦之敵,必來自東南海上;大秦之經濟命脈,亦在東南海上,這一點目前百姓還沒有充分的認識,但作為朝中大臣,爾等必須有前瞻性的眼光,否則......”
*****
ps:打東南最難的地方在於統一思想,這一章是為統一朝中大臣的思想做鋪墊,大家如果也覺得統一思想才是問題的根源的話,請投我一張月票吧,求月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