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的文人策士智囊軍師紛紛粉墨登場,奇謀妙計、神算勝策交相迭出,推演出一幕幕或威武雄壯、或雞鳴狗盜、或瞞天過海偷樑換柱的種種活劇,一代戰將天驕各為其主、各逞英雄本色,喋血疆場、淚灑轅門、流芳百代。所有人物都各具特性本色,絕不千人一面,似是而非,絕少傳統評書中處處雷同的“書膽”,你找不到兩個相似的人物面孔,多具鮮明個性,這些都是引人入勝、愛不釋手之處。
第五個看點就是三國後期走向衰落時期的悲壯與蒼涼。任何統治集團都逃不脫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定律。三國後期,曹魏被司馬氏桃李代,重演曹魏代漢故事的跌宕與壓迫感;蜀漢劉備日落中天,諸葛亮嘔心瀝血,慘淡經營巴蜀,壯志未酬身先死,劉禪時代宦官專政,不戰而降於兵臨城下,姜維獨木難支,與英雄後代的最後一搏以身殉國的激憤與悲壯;孫吳政權在後期既腐敗又搞特務政治,孫權死後王室的權力之爭引發黨爭內亂不止,一旦“王浚樓船下益州”,石頭城前便只剩下“一片降幡出石頭”了的蒼涼,都讓人牽腸掛肚幾多悲天憫人傷懷不已。
以上五個看點一氣呵成。儘管曾有人攻擊《三國演義》不善剪裁,人物過多等,但這不過是站在象牙塔裡用純文學的尺規來裁量而已。須知文學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文化盛筵,而不是用來把玩的器物工藝品,因而作家也不應該成為只善雕琢刻削而不知釀造滋味的木匠、石匠,而應該成為一個高階廚師。大眾文學的價值全在於有沒有人吃它,而不是合不合文學教程的尺規。《三國演義》絕不似《東周列國志》,就是該書也不能抹殺它的閱讀價值與傳播歷史的作用。《三國演義》的主線是很突出的。所有紛雜的事件都不過是為三國的興衰而來做鋪墊,不管人物有多多,但多少人物的交替出場也從未淹沒沖淡過重要人物。想來100年的大混戰,歷經東漢失政、軍閥割據、三國鼎立,上演了漢魏與魏晉兩次禪代和三個國家興衰這樣大的歷史跨度和廣度,哪裡是一兩個主人公式的小說正規化所能表現得了的。突出三國、突出主要人物,這就是《三國演義》從不曾離題的“一條主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三根支柱(1)
那麼,《三國演義》的“三根支柱”是什麼呢?一個是書中的智謀計策的十足運用;一個是書中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與悲劇英雄精神;一個是書中的正統政治視點與傳統道德評價標準。這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對錯卻勿論,它的震撼力、衝擊力、吸引力與感召力均在此三處。儘管書中沒有任何色情的東西,即使像是董卓姦淫宮女公主、曹操在軍中強暴降將親屬、孫峻亂倫與公主通姦淫亂後宮、劉禪留宿臣下妻子、曹丕治喪期間與其父的宮妃鬼混等史實均未做敷衍,就是貂蟬、甄妃這類可單獨成書的人物出現在書中也都寫得筆墨乾淨。但仍舊能夠在如今成為其銷行的濫觴時代,也多取因於這三處。
先說“第一根支柱”——智謀與神秘色彩的交織。由於三國時代的混戰肇始於東漢末年失政與皇權的衰落,因而這次大混戰是從中央到地方全國性的。全國最頂尖級的政治人才、軍事人才、名臣策士、智囊人物,就連遁隱山林的隱士們都調動起來參與了這場戰爭。甚至還為那些罪犯、強盜也提供了舞臺,紛紛投靠各路軍閥。所有的地方豪強、地主武裝、地方牧守沒有不參戰的。因而這場戰爭不僅規模浩大,時間綿長,而且層次也很高。不僅僅是一般的攻城略地、爭奪地盤,而是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與政治目標,因而越向後發展越需要有更高的宏圖大略與戰爭藝術。因而這一時間留下了在戰史上赫赫有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虢亭之戰等許多著名的戰例。再加上社會所有政治力量交織在一起,各種社會關係複雜異常,因而這是一個不僅狹路相逢勇者勝,更是一個“智者生存”的年代。因而所有想生存者、想發展者,既需要在大處有自己的戰略、謀略、攻略,在小處也要有正計、詭計、奸計,所以書中有名的計謀都數不勝數,那是一個純粹靠算計以求生存、圖發展的年代。所以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超出人們的想像。正是這無數的發展戰略、致勝之道、生存權謀,把這本書支撐到了一個萬花筒般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的層面。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隆中對”、“美女計”、“連環計”、“苦肉計”、“空城計”、“反間計”、“連橫合縱計”、“調虎離山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圍點打援……種種政治權謀、軍事戰略、戰術,全書中可統計的各種計謀達130餘條,幾乎無頁無計。不管是歷史上的真實,還是作者的杜撰,都足以令讀者在意亂心迷中得到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