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勇將被俘的北匈奴持節使帶到伊吾,索班與一千餘名漢軍士兵的陣亡處(120年),殺持節使以祭奠漢軍陣亡官兵,傳首京師。
次年(126年),班勇廢車師後國軍就,改立加特奴為車師後國王。同時派遺領將前往東且彌國,殺死不肯歸附漢室的國王,另立親漢派的國王。其餘仍然歸附的數個國家,如卑陸、蒲類、移支等國,大驚失色,全部向班勇投降。
此時西域五十餘國中,只有焉耆國不肯歸降。
班勇決心掃除北匈奴的勢力。北匈奴人原先與車師前、後國為跳板,駐軍於此,欲掌控西域事務,然後班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迫降了車師前國與車師後國,使得北匈奴人沒有立足之地,只得向北退卻。班勇集結了一支由諸國軍隊構成的數萬人的大軍,對西域北部的北匈奴發動進攻,這是自金微山之戰後,對北匈奴發動的最強大的一次進攻。
班勇正面的敵人是北匈奴呼衍王所率領的二萬多人的騎兵,北匈奴正是憑藉這支騎兵號令西域,看來自從北匈奴在金微山之役逃遁之後,經過臥薪嚐膽之後,又有一番起色。只是班勇徹底斷絕了北匈奴重新崛起的機會。班勇指揮多國聯軍奮勇作戰,大破北匈奴,呼衍王隻身逃跑,他的部下兩萬多人,向班勇投降。
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在戰鬥中,聯軍俘虜了北匈奴單于的從兄,班勇把他交給了車師後國王加特奴,讓加特奴親手將其殺死。這樣一來,讓加特奴與匈奴單于之間產生矛盾,以防日後車師後國又一次倒向匈奴一方。
果然,北匈奴單于聞訊後勃然大怒,親自率領一萬多名騎兵對車師後國發動猛攻。車師後國焉是匈奴人的對手,戰況吃緊,抵擋不住,但是車師后王也不敢投降,派人緊急向班勇求援。班勇派假司馬曹俊率援軍入車師後國,在金且谷一帶與北匈奴單于交戰,結果北匈奴再遭敗績,看來北匈奴真是雄風不再了。
北單于終於敗退,曹俊率軍追擊,斬殺匈奴的貴族骨都侯。匈奴在車師一帶混不下去了,撤到了枯梧河一帶,匈奴奪回西域的幻想終於在班勇的打擊之下完全破滅了。
班勇此番出擊匈奴意義非凡,如果東漢政府放棄西域,那麼很可能給匈奴人的再度崛起提供一個良機,如此匈奴有可能再度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外患,但是經班勇的打擊之後,匈奴人徹底地絕望了。
匈奴人走了,西域五十餘國,只剩下焉耆國還負隅頑抗。焉耆國是西域各國中,最不願意歸附漢帝國的國家,在班超經營西域時,焉耆國也是晚後投降的國家。
此時的焉耆王元孟乃是當年班超所立的國王,已經在位三十餘年,但卻拒絕歸附,究其原因,大約是因為班超之後,任尚擔任西域都護期間,焉耆國參予了反對西域都護的戰爭,當年焉耆就是因為曾攻殺西域都護陳睦,最後國王被班超所誘殺,元孟可能擔心投降後與前任國王的下場相同,所以拒絕歸附。
順帝永建二年(127年),班勇上書朝廷,請求發動對焉耆國的戰爭。
朝廷批准了班勇的軍事計劃,並且派敦煌太守張朗率領敦煌、張掖、酒泉、武威四郡的部隊三千餘人,入西域協助班勇。班勇則率西域諸國聯軍共計四萬多人,與張朗兵分兩路,約定好發動進攻的日期,準備南北夾擊焉耆。
張朗從敦煌出發前,不知因何原因犯了法,所以他急著在戰場上有所表示,以期戴罪立功,因此在沒有照會班勇的情況下,張朗提前發動進攻。張朗的冒險計劃僥倖獲得成功,進入焉耆國之後,焉耆守軍在爵離關一帶設防,張朗在三千名大軍勇破焉耆軍,斬殺二千餘人。此時焉耆國王元孟得知班勇正率四萬大軍殺奔過來,心裡對堅守到底沒有把握,於是派人前往張朗處,請求投降。
張朗接受焉耆國王的投降,因此班勇尚未到達,戰爭便已經結束了。
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思議的事情。
班勇竟然被指控為沒有如期發動進攻,被調回首都洛陽,關進監獄,最後被解除西域長史之職。分明是張朗將進攻焉耆的時間提前,並非班勇之過,怎麼朝廷會將此不白之冤強扣在班勇頭上呢?
班勇所蒙受不白之冤,很可能是因為班家與皇家之間的過節所致。
我們把班勇蒙冤與三年後發生的一件事聯絡起來。三年後(130年),班超的孫子、班勇的侄子班始(班雄之子)殺死其妻陰城公主(漢順帝的姑媽,清河王劉慶的女兒),結果被判處死刑,班始被腰斬,其兄弟姐妹全部被斬首。這個悲劇源於班始的不幸的婚姻,班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