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不義之人!”桓虞聽了火冒三丈,當眾與鄭弘對罵起來。一時間劍拔弩張,充滿火藥味,所有的人都大驚失色。
漢章帝看不下去了,他開口說話了:“二位莫要爭吵了。此事大家反覆議論,各有各的想法,凡是國家大事,均需要諸公的討論,最後的決策得根據大家的觀點來決定。如果在會議上大家都一言不發,那非朝廷之福,所以你們二人也莫怪罪對方。”皇帝一口開,大家就靜了下來,看來章帝在從諫如流方面做得還是相當不錯。
最後由漢章帝來決定,漢章帝最後決定既要歸還北匈奴牲口,又要安撫南匈奴,他說:“江海所以能容百川,是因為它處於下位。如今我們稍委屈一下,又有什麼關係呢?北匈奴要與我們和解,又向朝廷進貢,如今他們貿易的牲口被南匈奴搶掠,如果我們置之不理,則有違信義,其曲在我。南匈奴歸附於我,守衛中國北疆有功,我看就這樣辦吧,命令度遼將軍龐奮,以雙倍於市價贖回向南匈奴贖回牲口,歸還給北匈奴。”
漢章帝這個決定,實在令人不解。北匈奴的損失,由東漢政府雙倍買單,而南匈奴盡撈好處。這件事充分暴露了東漢政府在管理南匈奴上的嚴重漏洞,既然東漢與北匈奴開通邊貿,理應要約束南匈奴對北匈奴商團的襲擊,但是南匈奴卻趁機一而再地掠奪北匈奴的財物。東漢政府既要在北匈奴問題上不失信義,另一方面卻支付給南匈奴雙倍賠償,似乎又是對南匈奴搶掠的鼓勵與支援。
這個政策真是矛盾。
從東漢光武帝始,“以夷制夷”成為政府對外主要政策,東漢政府大力扶植南匈奴、烏桓、鮮卑,這個政策確實收到一定的成效。北匈奴在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打擊下,勢力逐漸衰微。東漢政府雖然北疆得以安定,但是卻花費了高額的賞金,賞賜給南匈奴、烏桓與鮮卑,使得三者的勢力開始變得強大,特別是鮮卑,日後取代匈奴成為東漢北疆不穩定的因素。可見“以夷制夷”的戰略,只可收一時之功,不可圖永久之效。國家邊疆的穩定,不可以依靠外來的力量,而必須依靠強大的國防軍。
北匈奴勢力凋零之迅速,遠遠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北匈奴在西域諸國、北方的丁零、南方的南匈奴、東方的鮮卑的輪番打擊之下,不得不向荒寒之地撤退。到了章和元年(87年),匈奴遭到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這一年,東方崛起的鮮卑,向匈奴的東部地區發動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軍事打擊,北匈奴的優留單于(東漢時期北匈奴的歷代單于缺乏史料,我們搞不清楚優留單于之前還有幾個單于)親自率軍迎戰鮮卑的軍隊。然而這一戰,匈奴人遭到慘敗,優留單于被鮮卑人殺死。這是匈奴歷史上,第二位在對外戰爭中被殺死的匈奴單于,前一位被殺的單于是郅支單于。
對於鮮卑人取得的輝煌勝利,史料的記載十分簡單,然而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這是鮮卑歷史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勝利,其軍事力量的崛起,引起了東漢政府內部一些人的震驚,不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個巨大的威脅正在形成,仍然沉醉於“以夷制夷”的夢想中,仍然給獲得巨大勝利的鮮卑人大量的賞金。
這次慘敗使北匈奴國內一片混亂,北匈奴屈蘭儲等五十八個落部,共計二十八萬的人口,分別在雲中、五原、朔方、北地諸郡向東漢帝國投降。
曾經龐大的匈奴汗國,現在已經窮途末路了。
章和二年(88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
首先是漢章帝的去世。漢章帝是東漢明君之一,後人將其與漢明帝並稱,是為“明章之治”(58年至88年,共計三十年),漢章帝去世時年僅三十一歲,在位十二年。他的短命使得“明章之治”成為一個短期的盛世。太子劉肇即位,史稱“漢和帝”,劉肇此時年僅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氏外戚集團的勢力開始極劇地膨脹。
同年三月,歸附東漢的南匈奴首領伊屠單于也病逝,繼任者為休蘭單于。此時的北匈奴的局面更加混亂不堪,國內又發生饑荒,致使大批難民逃亡到南匈奴。
休蘭單于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消滅北匈奴的最佳時機了,但是僅僅依靠南匈奴自己的力量,他還覺得力不從心,必須要說服東漢政府,聯合北伐北匈奴。
七月,休蘭單于上書東漢,請求討伐北匈奴。他在上書中說道:“現在北匈奴內部分爭不斷,正好是出兵討伐的良機,將北匈奴併入南匈奴,實現統一,這樣可以讓漢帝國再也沒有北面的威脅。臣等在漢地生息衍繁,開口仰食,漢政府每年賞賜,動輒億萬,我等常深感慚愧沒機會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