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總攻,羌軍陣營一片混亂,跑得慢的便成為刀下之鬼,糧食輜重牲畜也顧不上了,統統留給了馬援。羌軍在逃跑過程中,黑乎乎的,胡亂放了一通箭,飛箭漫天亂竄,有一支箭刺穿馬援的小腿,傷勢不輕,馬援忍痛指揮追擊,共擊斬羌軍一千餘人。
經此一役,馬援將羌人的勢力逐出了金城,總共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馬援的軍事才華嶄露無遺。馬援不僅軍事水平過硬,作為地方行政長官,他的政績可圈可點。
由於多年的羌亂,金城郡的漢人基本上都逃往外地避難了,破羌縣(甘肅碾伯縣西)以西的地區更是荒涼,所以朝廷一些大臣認為應當放棄破羌縣以西的地區。馬援一聽,趕緊上書光武帝,力陳不可放棄破羌西,那裡有堅固的堡壘,可以用來抵禦羌人的進攻,地處湟水谷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一旦放棄該地,便落入羌人之手,到時羌人進據湟水谷地,得到這片肥沃之地,那麼對帝國是個大大的災難。
馬援的分析有理有據,光武帝接受這個建議。馬援對金城郡的戰後重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流落各地的難民紛紛返回,在馬援的主持下,設定行政官吏、修繕城郭、開導水田、勸民耕牧,肥沃的湟中谷地,又恢復勃勃生機。同時馬援也展開積極外交,鼓動周邊羌人部落前來歸降漢朝,維繫邊疆的穩定。
金城的硝煙剛散,武都的兵戈又起。
武都是羌亂的另一個重災區。武都地位嘉陵江上游,是漢人與氐羌雜居之地,羌人在此分佈極眾。東漢揚威將軍馬成於建武十一年擊破武都羌亂,但一年後,武都最大的羌部落參狼羌,勾結塞外其他羌部落,再次引發戰爭,襲殺漢官吏百姓,一時間武都郡又風雨飄搖,血色滿天。
平定武都羌亂的重任又落在馬援身上。馬援親點四千名精兵南下,他對付羌人很有一套辦法,羌人雖然悍勇無比,但是部落鬆散,單兵作戰能力強,但沒有整體作戰的概念,打得順的時候相當梟勇,打不順時作鳥獸散,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群勇敢的烏合之眾。漢軍武器先進,訓練有素,整體素質高,軍紀嚴明,特別是馬援兵團。所以羌人曉得馬援的厲害,拒險而守,馬援逐一擊破。
馬援進兵至氐道縣(甘肅清水縣西南),這裡離邊境線已經很近了,羌人部落聯軍如果守不住這道防線,就得撤出中國的邊境。羌軍佔據山嶺制高點,重兵防守,馬援兵團在山腳下,由於地勢陡峭,十分兇險,易守難攻。馬援是第一流的山地戰專家,羌人本多生活于山區,對山地戰十分熟稔,但是很不幸遇到更內行的馬援。
馬援親自到前線勘察地形,經過仔細的觀察,他發現羌軍在防禦上出現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羌人把軍營安置在山嶺上,卻忽視了對水源與水草的控制。馬援笑道:“羌虜容易破矣!”於是下令軍隊佔領水源與水草區,日夜守備,嚴陣以待。羌人這下方才領會什麼叫戰爭藝術,原來戰爭的勝利,並不全靠孔武有力、胳膊粗壯來取得的,更需要憑藉智慧與機謀。
漢軍圍而不攻,幾天下來,羌人受不了了,人缺水,牲畜缺草,此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山與漢軍爭奪水草,馬援命令大軍堅守,以強弓勁弩將下山的羌兵打回去。羌軍幾次突擊都沒有效果,軍心大亂,士氣動搖,怎麼辦,幾大部落的首領坐一起商討,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便是撤到塞外。這樣馬援以極小的代價迫使羌軍撤出中國邊境,仍然留在武都郡的羌軍一萬多人,集體向馬援投降。
至此,隴右羌亂全部平定,東漢的西部邊疆獲得安定,這是馬援對國家的偉大貢獻之一,此後二十年,再沒有羌亂。馬援為東漢帝國的西部贏得二十年的安定,不要小看這二十年,在東漢帝國一百九十六年的漫長曆史中,漢羌兩大民族沒有兵戎相見最長的時間間距,就是馬援平羌後的這二十年。
我們來對比一下馬援金城、武都平羌戰中的三次山地戰。第一次是允吾谷之戰,馬援採用的方法是尋找到一條秘密山道,發奇兵突襲,大破羌軍;第二次是唐翼谷之戰,馬援採取疑兵之計,繞行到羌軍背後,縱火燒山,又虛張聲勢,造成漢軍無處不在的假象,這也是一種心理戰;而第三次氐道縣山嶺之戰中,馬援則切斷其水源與水草,坐困敵軍,使優勢敵軍數日之內便崩潰瓦解。
同樣是山地戰,每一戰的戰法都不同,打山地戰本來是漢軍所短,但是馬援每次打山地戰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似乎勝利得之甚易,甚易的背後,是馬援精深的軍事思想,充分地審時度勢,利用地形,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既有奇襲戰,又有心理戰,又有經濟戰,這不禁令人想起另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