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一變,成為了著名的三受降城核心——中受降城。
陰山在中受降城以北,東西約百餘里的跨度上,形成幾個寬大且相對平坦的山口,所以草原遊牧民族的大隊騎兵南下中原,往往由此地經過。
這就是為什麼,我朝在陰山一帶,興建了三座受降城駐軍,還要另立一支定遠軍來協防。
這也就是為什麼,與三受降城的軍事要塞定位不同,豐州城中的商業氛圍更顯濃厚。
長年累月,春夏秋冬,南來北往的茶馬商隊也就多從豐州城經過,而各地的商號,也多在豐州城裡,開辦起分號和前哨了。
上次李俊帶隊北上草原,雖已入秋,但還不到降雪的時候。這次出行雖遇上了降雪,不過所幸只是入冬後的第一場雪,積雪不是很厚。
冬天的日頭比較短,再加之路上還有些積雪,所以大隊人馬用了兩整天的時間,才堪堪到了陰山腳下。
薛海涯派騎兵前出二十里,目前尚未有斥候回報,應該還沒有追上虎子押運的糧草車隊。
李俊通知五軍,隊伍要在山腳好好休整一晚,預備兩天的口糧和水,以防止在翻越蜈蚣嶺的時候,沒有合適的條件生火做飯。
初雪後的天氣還算不錯,如果在豐州城裡,很多積雪都要融化了。
可一旦進入陰山,氣溫就要驟降。山路本就崎嶇,積雪如果不除,在蜿蜒陡峭的路段,騎兵就要步行牽著馬走,且要有步兵在前方實時探路,以免小路崎嶇打滑,馬有失蹄墜入山谷。
這次大軍出行,多虧有張氏掌櫃幫忙,李俊一行人馬才能儲備下足夠多的牛糞。不然的話,夜間在山中宿營,帳篷內無法引燃明火,將士們在寒冬天氣貼著地面睡覺,就是有幸不被凍死,也要被凍出病來。
五軍在進山的時候,隊形進行調整,由刀牌隊走在大隊人馬的最前方,中軍兩路人馬跟在刀牌隊後。然後才是騎兵隊,跟在大隊人馬後面壓陣的,還是步兵的後路軍。
各軍按照校尉號令,各自選了合適的位置安營紮寨。每個隊伍的營地要間隔一定的距離,既不能太遠,以防止無法遙相呼應;也不能太近,以防止遇襲時被敵人連鍋端了。
同時,各營地之間,所有將士如無令牌和口令,不得隨意串聯走動。
鎮北營新軍五百多將士,只有原豐州少戎軍李俊小隊的五十人,有過真正出徵的經歷。
而即便李俊小隊的五十人出征過,可真正遇到過敵人,且和敵人抄傢伙動過手的,也只有李俊北上草原的三十人。
事實證明,只有實戰和貼近實戰的訓練,最是鍛鍊隊伍。
如今,這三十人早已成為五軍的骨幹,有他們帶領組織新軍的各項工作,五百多從未出徵的新兵,也都有樣學樣地迅速成長起來。
鎮北營出征僅僅不過兩天的時間,無論是行軍的節奏,還是對糧草、武器、馬匹的保養和維護,老兵都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手把手地帶著新兵迅速上手。
這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以李俊為首的鎮北營指揮團隊,在全軍所有新人中的威信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