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上,香爐嫋嫋,氣氛卻凝重得彷彿能滴出水來。陸子踏入殿內,敏銳地察覺到今日的氛圍與往日不同。官員們竊竊私語,目光在他身上來回梭巡,有探究,有疑惑,也有幸災樂禍。他定了定神,走到自己的位置站定,不動聲色地觀察著周圍。
張太師一如既往地站在最前列,今日的他,臉上卻帶著一抹不易察覺的得意之色。陸子心中一沉,更加確信了早上的預感——今日,必有一場硬仗要打。
果然,早朝開始不久,張太師便率先發難。“陛下,臣有事啟奏!”他洪亮的聲音在金鑾殿內迴盪。皇帝微微頷首,“准奏。”
張太師上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說道:“科舉改革推行以來,弊端頻現!微臣以為,此項改革弊大於利,還望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譁然。一些原本支援改革的官員也開始交頭接耳,面露猶豫之色。陸子心中冷笑,他知道,這是張太師的慣用伎倆,先聲奪人,混淆視聽。
“張太師所言差矣!”陸子朗聲反駁,“科舉改革雖時間尚短,但其帶來的積極影響有目共睹,怎能以‘弊端頻現’一言以蔽之?”
“陸大人,你休要巧言令色!”另一位保守派官員站出來附和張太師,“科舉改革擾亂了朝廷的選官制度,導致許多不學無術之輩混入官場,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陸子正欲反駁,卻見陳翰林也站了出來,面帶難色地說道:“陸大人,雖然下官也支援改革,但張太師所言也並非全無道理……”
陸子心中一嘆,陳翰林的態度,恰恰代表了朝中大部分搖擺不定官員的想法。他們既渴望改革帶來的新氣象,又害怕得罪保守派勢力,因此始終保持著觀望的態度。
下朝後,陸子回到府中,卻發現杜老爺正在等候。“賢婿啊,”杜老爺一臉擔憂,“今日朝堂之上,形勢對你似乎很不利啊……”
陸子心中無奈,他知道,杜老爺是擔心自己再次失勢,連累杜家。他強忍著心中的苦澀,安慰道:“岳父大人不必擔心,我自有應對之策。”
杜老爺嘆了口氣,“但願如此吧……”他起身準備離開,走到門口時,突然停下腳步,回頭說道:“賢婿,老夫知道你是個有本事的人,但有時候,也要學會變通啊……”
陸子看著杜老爺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杜老爺的意思,無非是讓他向保守派妥協,放棄改革。但他如何能放棄?這不僅僅關係到他個人的榮辱,更關係到這個王朝的未來!
夜深人靜,陸子獨自一人在書房裡踱步,手中摩挲著杜氏親手縫製的香囊。他想起杜氏溫柔的目光,堅定的話語,心中充滿了力量。“無論如何,我都要堅持下去!”他低聲自語,目光堅定。
突然,一陣敲門聲打破了寂靜。“大人,宮裡來人了……”管家低聲說道。陸子心中一凜,一股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宣。”他沉聲說道。
內侍尖細的聲音打破了書房的寧靜,“奉陛下口諭,宣陸大人即刻進宮!”
陸子心中一沉,這深夜召見,恐怕來者不善。他迅速整理衣冠,跟隨內侍匆匆趕往皇宮。
金鑾殿內燈火通明,氣氛卻異常凝重。皇帝高坐龍椅之上,臉色陰沉,張太師則站在一旁,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
“陸子,你可知朕為何深夜宣你進宮?”皇帝的聲音低沉而威嚴。
陸子躬身行禮,“臣不知,還請陛下明示。”
“張太師參你一本,說你推行的科舉改革弊端叢生,擾亂朝綱,你可認罪?”皇帝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絲壓抑的怒氣。
陸子心中冷笑,這分明是張太師設下的圈套,但他早有準備。“陛下,臣冤枉!科舉改革雖時間尚短,但其成效顯著,微臣可以一一列舉……”
未等陸子說完,張太師便迫不及待地打斷他,“陸大人,你休要巧言令色!科舉改革以來,各地官員素質參差不齊,貪汙腐敗之風愈演愈烈,這難道不是改革的弊端嗎?”
“張太師所言,純屬斷章取義!”陸子不慌不忙地反駁,“科舉改革旨在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選拔真正有才之士為國效力。至於官員貪腐,那是吏治問題,與科舉改革何干?”
“強詞奪理!”張太師怒喝一聲,“科舉改革使得寒門子弟大量湧入官場,這些人不懂規矩,不知禮儀,如何能治理國家?”
“張太師此言差矣!”陸子朗聲說道,“寒門子弟雖出身卑微,但他們勤奮好學,胸懷抱負,正是國家需要的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