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北端,此處幅員遼闊,群山環繞,方圓數萬裡。因地勢極高,終年嚴寒積雪,故統稱雪山,常人莫不敢近。
天竺世界三位大神中,梵天和溼婆神均在雪山修行。
創世之神梵天自從強娶自己創造出來的妙音天女薩拉瓦蒂未果、被溼婆神燒掉一頭後,就來到雪山,在迷盧山巔建立雪山神殿,常居此處。
溼婆神住凱拉薩山(即今岡仁波齊山),該山四面絕壁,終年積雪,凡人歎為觀止。終年有信眾繞山祈福,四時祭祀不斷。
佛陀僅憑一張紙上的記載即來雪山之上尋找雙頭寒羽豹,也沒有個具體的方向,本無所謂居於何處。
但此地已有二位大神捷足先登,作為後來者,自當先拜過二位大神,再定行止。
這日,迷盧山頂的雪山神殿前,一道金光閃過,現出數十位來客,這正是佛陀釋迦牟尼率領門下弟子前來拜見梵天了。
梵天端坐在雪山神殿的寶座之上,周身散發著無盡的神聖光輝。他的面容莊嚴而慈悲,雙眸深邃如海,彷彿蘊含著宇宙間的無盡奧秘。
當佛陀率領弟子們出現在神殿前時,佛陀雙手合十,躬身行禮道:“弟子悉達多,心中敬仰大梵天,特率眾門下前來拜見。”
梵天微微抬眼,目光中透露出一絲讚賞和欣慰,說道:“釋迦牟尼,吾早已知曉你的不凡。你累世行善,諸天功業加身,今轉世而來,弘揚佛法,實乃眾生之幸。”
佛陀回應道:“承蒙梵天大神誇讚,弟子深知修行之路漫漫,仍需不斷精進。此次前來,是有一事相求。”
梵天輕挑眉梢,問道:“但說無妨。”
佛陀誠懇說道:“弟子欲在這雪山修行,以求更深刻的覺悟,還望梵天大神應允。”
梵天略作沉思,而後道:“雪山環境惡劣,你可知其中艱辛?”
佛陀堅定答道:“弟子已做好準備,願以苦行磨鍊心智,只為能更好地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梵天微微點頭,說道:“你心懷眾生,意志堅決,吾又怎會不應允。這雪山之地,儘可為你的道場。”
佛陀面露喜色,再次行禮:“多謝梵天大神成全,弟子定當不負所望。”
梵天語重心長地說:“望你在此潛心修行,將佛法的智慧傳播給更多的生靈,為天下子民帶來福祉。”
佛陀鄭重應道:“弟子謹記梵天大神教誨。”
隨後,梵天又賜予佛陀祝福之光,佛陀帶領弟子們恭敬地退出雪山神殿。
自雪山神殿退出後,眾人又馬不停蹄地前往溼婆神處拜見。
對於這樣一位功德滿身、度化世人的後起之秀,作為這方天地守護神的溼婆神自然也是頗為欣賞。
一番讚賞、嘉許後,溼婆神對於佛陀來到雪山也是並不反對。“雪山之大,儘可容納芸芸眾生,佛陀儘可任意覓地修行。”
拜見完二位大神、得到二位大神的允許,佛陀這才開始為自己挑選落腳點。
因為自己內心另有計較,所選之地自然不宜離二位大神太近;但因為不知道那雙頭寒羽豹究竟位於何方,所以位置也不宜太偏,否則不利於搜尋。
因眾弟子中,亦有專心念佛,不習神通者。所以在選擇住處的時候,不能跟梵天和溼婆一樣住在雪山之巔。
一番挑揀,佛陀選中了雪山中部的馬納斯魯峰,此山遠觀似一把利劍,直插雲霄,傲然挺立。梵天和溼婆神皆住此山之東。山腳下有山谷,谷內氣候宜人,猿啼豹吼,鳥獸往來,谷內有小湖,正宜人居。
舍利弗、目犍連等人運起神通,伐木造屋,將眾人安頓下來,自此,眾人在雪山之下暫且住下。
安頓下來之後,佛陀開始講經授徒。
這個時候,佛陀才開始發覺自身的一個大弱點:縱有通天徹地的神通,卻沒有近身制敵的手段。
這自然跟他的證道方式有關,他是透過覺悟證道的,未曾經歷過脫胎換骨的歷練,也未經歷生死搏殺的考驗。
雖然在宮內為太子之時,堪稱文武全才,但那只是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罷了。
但是對於現在這樣一個無所不能的佛陀來說,雖然一念可至三界六道,一經可退百萬魔兵,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近身技藝。
所以,要論近身的手段,他恐怕還不如自己的徒弟舍利弗和目犍連,也更沒有什麼可以教給弟子們的。
這不由得讓他更是迫切地想要與多寶道人的魂魄融合,一旦融合成功,以業火紅蓮、血火無形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