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十三回 舍衛出城尋豹影,雪山講經引獸蹤

得到目犍連的回報,佛陀靜靜地站在那裡,面容平和而莊重,他那雙充滿智慧的眼眸微微閃動,暗自點頭。

囑咐目犍連,此事勿讓他人得知,乃令其退下歇息。

看來,自己歷經無數艱辛所覺悟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並非僅僅侷限於這一方天竺世界方能發揮作用。

即使放在盤古世界,這也依然是有效的。

因為這深邃的教義,從根本上闡釋了這個廣袤宇宙中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問題。

“四聖諦”所揭示的苦、集、滅、道,如同明燈照亮了眾生在塵世中迷茫的道路,讓人們清晰地認識到痛苦的本質、成因以及解脫的途徑。

而“十二因緣”所闡述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一系列因果迴圈,更是如同解開宇宙生命奧秘的密碼,無論是在天竺世界,還是在盤古世界,都精準地剖析了生命流轉的規律和真相。

佛陀深知,這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能夠引導眾生脫離苦海、走向解脫與覺悟的實踐指南。

無論身處何地,無論面對何種文化和背景的眾生,這些真理都能給予他們啟迪和指引,幫助他們擺脫無明的束縛,走向光明與智慧的彼岸。

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得到確認,那麼自己的迴歸就可以開始著手實施了。

現在需要解決第一個問題:魂魄融合的問題。

佛陀已經初步想出了一個融合的辦法,但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檢驗過才能知道。

未經檢驗的方法,不可能直接就拿自己來做試驗,那樣風險太大了,自己可承受不起。

佛陀的弟子阿難,能知時明物,多聞廣遠,過目不忘,在眾弟子中號稱“多聞第一”。

一日,佛陀召過阿難,詢問其是否得知世間有雙頭獸。

阿難答曰阿修羅族或許會有。

佛陀搖頭,變異出來的雙頭獸,不是自己想要的,他需要尋覓一種純粹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雙頭獸,想看下這種獸是否有兩套魂魄?如果有的話,這兩套魂魄又是如何配合?有沒有辦法把它們的魂魄融合在一起?

阿難苦思良久,終是搖頭告退。

退回居所,阿難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師尊詢問的事情,自己不能給出令師尊滿意的答案,自覺內心有愧。

於是半夜又披衣起床,查閱各方典籍。

也終究是蒼天不負苦心人,阿難終於在一段古籍中找到一段記載:“上古某日,天裂,一物自天外而來,通體金光,沒入雪山,化雙頭寒羽豹。”

阿難反覆確認無誤後,立即興高采烈地報告給師尊。

佛陀聞訊也是大喜,接過古籍反覆檢視。

這是一本記載各方奇聞軼事的上古典籍,其中真真假假,屬實難以辨別。

但既然有一絲線索,自然也就不容錯過。

佛陀暗中尋思:這種事情又不好假手他人,知道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但若自己大張旗鼓出門去尋找,又怕雪山上的兩位頂尖存在會產生什麼誤會。畢竟梵天和溼婆神可都是在雪山上修行的。

於是,第二天,佛陀傳法旨:“因祗園精舍深入紅塵,不利修行,自即日起,佛陀率同眾弟子將效梵天、溼婆神之法,前往雪山之上覓地修行。”

訊息傳出,瞬間就在舍衛城內引起軒然大波。城中百姓們聞此,紛紛放下手中之事,從四面八方湧向祗園精舍,一時間,道路被擠得水洩不通。

就連國王聞訊,也親自前來挽留。

國王拜伏在地,請求佛陀明示,本國臣民究竟是哪裡做得不對,才使得佛陀離他們而去。

甚至有不少國民已經收拾好行囊,準備追隨佛陀而去。

佛陀面帶慈悲,溫和地說道:“此乃吾自身決定,與爾等無關。我輩出家之人,自應遠離紅塵喧囂,行清靜無為之道,是以才決定去雪山修行。”

又道:“雪山之地條件艱苦,無法容納太多人,此去,僅佛陀及親信弟子數十人前往。百姓們仰慕佛法,也無需擔憂,日後眾弟子自會經常下山弘法。”

然而,百姓們仍不願放棄,執意追隨。

見此情景,佛陀微微搖頭,雙手合十。只見佛陀周身散出金色光芒,光芒籠罩著他和親信弟子數十人,緩緩升空,向著雪山飛去。

舍衛城中,國王和百姓們皆是仰頭觀望,有的跪地祈禱,有的雙手合十,默默祝禱,久久不願離去。

雪山之地,地處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