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8部分

象一對兒新人。焦特布林巴利耆那廟耆那廟當地的村民,見雪落追拍鸚鵡,湊過來圍觀。求拍照,不求照片。離開耆那廟繼續前行去千柱廟。這一段要進入山谷地帶,今天的目的地烏代布林就在山的那邊。

進山的時候,植被明顯多了起來,公路兩邊有茂密的大樹,白色的樹幹,向道路上方匯攏的枝幹與綠葉,彷彿給道路遮上了涼棚,望穿過去,像一個綠色通道,通道內的路面上樹影婆娑。一個多小時後到達熱那克普耆那教千柱廟門口。

烏代布林熱那克普寺千柱廟位於焦特布林至烏代布林之間的一處名為阿拉瓦利的山谷中,北距焦特布林約160車程約2小時50分鐘,南距烏代布林約92公里王宮附近車程約2小時。熱那克普建於15世紀。

是耆那教在印度的五個宗教聖地之一,有著印度最大的耆那教寺廟群,是印度著名的廟宇之一。因主廟內立有1444根佈滿浮雕的大理石柱子,又被外界俗稱為“千柱廟”。傳說這座廟的設計者是一位成功的耆那教商人。

一天,他夢見耆那教聖經裡描述的仙境飛車,觸發了建造一座飛車形廟宇的奇想,並決心把夢中的景象付諸實施,於是向當時的帝王求助。帝王支援了他的決定,不但在阿拉瓦利山脈的一個山谷裡給了他一大塊土地,而且讓他在這座廟宇旁邊再建一座城鎮。

條件是這座廟宇建成後要以帝王的名字命名。請來印度最好的工匠和大量的工人,耗費了60多年的時間,終於建成了這座奇蹟般的廟宇。寺廟中午12點以後才向遊客開放。按照耆那教的教規,進入寺廟必須脫鞋,且要除去身上所有的皮製品。

比如皮質腰帶。水和食品不能帶進去。女性在經期不能進入。在主廟的同一院落中,還有兩座不大的分廟和,供奉著耆那教的第22代祖師與23代兩位祖師的。此外,還有一座祭拜太陽神的印度廟。這座印度廟的史比千柱廟還長。

中午11點多一點到達。這裡對非信徒遊客。雪落和柳靜姝大約還有40多分鐘等待時間,利用這個時間,先在附近轉了轉,熟悉一下環境。

然後去寺廟辦的餐廳吃午飯。整個寺廟群建在一個大約5000平方米的巨型岩石基座上,由一座主廟與兩座較小的輔廟組成。全部是白色大理石建造。主廟南面的一個副廟。

在一個小院落中,單一建築結構,可以進去參觀。主廟南面的另一個副廟,坐落在一個平臺上,塔身上有很多造型生動的神像浮雕。位於千柱廟北側的印度廟。

這座小廟自成一個院落,白色大理石院門附近盛放著粉紅色的三角梅。院內有印度教主神、大象、戰馬與坐在四輪戰車上的太陽神浮雕。印度廟院內太陽神的白色大理石浮雕。

印度廟院牆上的白色大理石大象浮雕。富有玉石般質感與光澤的白色大理石石柱,千柱廟的主要建材來自這種石材。院落中的老石柱,上面有人物與馬的浮雕。

院落中的大象狩獵浮雕。兩個武士騎在大象背上,一人揮舞刀劍,另一人舉槍對準下面正在咆哮的獅子。前來拜廟的一家印度人,請雪落為他們拍照。在樹叢中歇息的噪鶥鳥,叫聲很好聽。

大食堂一隻喜鵲樣的大鳥飛進了食堂,看模樣像是紅嘴藍鵲的近親。大食堂這裡是寺廟辦的對公眾開放的大食堂。桌面上擺放著銀光閃閃的餐具。大食堂公眾大食堂每人交505元人民幣任吃飽。

大食堂食物很簡單,一勺咖哩菜豆,一勺咖哩土豆,一勺咖哩湯,一勺米飯,兩兩個烤餅。交錢坐下後,有三四個男人輪流走上前來,每人給你的盤子裡或小碗裡新增一種食物。然後他們來回巡視,看你缺了什麼就加點兒,直到你擺手說不要了為止。

雖然餐食很簡單,但很衛生,算是一種入鄉隨俗的飲食體驗吧。大食堂後廚。主廟四面神廟吃完大食堂的午餐,寺廟也開門了,雪落和柳靜姝進去參觀。眼前這座千柱廟呈四方形,南北對稱結構。廟頂由一群尖塔組合而成。

每座尖塔都象徵著神居住的山,中央那座塔最高,周圍眾塔環繞,整體呈須彌山造型。每個塔頂上都垂掛著耆那教的幡旗。從這裡看上去,有點像中間帶著頭盔的將軍率領著左右眾將士浩蕩出征。

主廟四面神廟從內院看到的寺廟內廳與上方尖塔的建築結構。主廟四面神廟主廟入口。門洞周圍佈滿精美的白色大理石浮雕,以神像為主。人物造型比例勻稱,形象生動且富有動感。在白色大理石上精雕細琢,使得一座僅為普通門洞作用的建築構件。

成為一件能讓人賞心悅目、經得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