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章 外出務工

一天,趙路接到“蛤蟆”打來的電話,問他去不去從明的磚廠。“蛤蟆”是外號,本人叫秦克兵。瘦乾瘦乾的,五短身材,幹起活來卻非常靈活,在工地上他是上竄下跳的,這就是他外號的由來。“蛤蟆”以前也經常跟趙路的爸爸共事。

趙路問一天能掙多少錢,“蛤蟆”說:“搞熟了一個月有3000多吧,天天有搞的。”

趙路就動心了,他的目標就是一天100塊錢。幹個一兩年,除去給弟弟妹妹的花銷,還能存個3萬塊錢,他就不幹體力活了,自己畢竟是上過大學的人,不能老是靠體力生存吧。現在不管是趙國州還是老唐那裡,都達不到平均每天100塊的水平。

第二天,“蛤蟆”就騎著摩托車來把趙路和他的行李拖到從明去了。從明他來過多次,都是招生時候來的,每次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過,把學生接到就走了,沒有停留多長時間。現在是春末,一路生機盎然。想到每天都可以掙100塊錢,趙路心裡滿是希望,雖然坐摩托車跑長途,風吹起來還是很冷,但趙路現在的身體正是處於最佳狀態,20多歲的他從小吃五穀雜糧長大,還一直從事體力勞動,所以這點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磚廠位於從明縣城郊區的一個村子裡。到了縣城,又騎了10來分鐘就到了。交通還是很方便的。磚廠生產出來的叫“紅磚”,是以泥土為原材料。紅磚堅實耐用,是主要的建築材料,還不愁銷路。所以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這種磚廠。趙路家沒拆遷之前,往蠶種廠方向上街的路上,就有一個磚廠,聽說是福建人開的。每次路過,看到那些邋遢的民工,趙路心裡就有些嫌棄,雖然那時候他自己也只是個蹬三輪車在街上撿廢品的,沒想到現在自己也進了磚廠,也要成為那種邋遢的民工。

磚廠是一個在縣城教書的老師開的,估計是副業吧。那老師聽說來了新工人,還專門來了趟磚廠,給了“蛤蟆”一些生活費。這也是慣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打工人不可能餓著肚子給你幹活吧,這一兩年趙路也跟著趙國州幹了好多個工地,老闆都是預付過生活費的。磚廠燒的是個老師傅,姓李,50多歲。老李是靠技術吃飯的,產出的磚質量好不好,全在他對火候的把握上。老李是貴州人,是個老單身漢。趙路想起他家附近那個磚廠的民工也是貴州的,就揣測這老李會不會也是民工出身,然後偷師學藝,搖身一變,成了一個老師傅。老師傅白天一把茶壺,晚上一把酒壺,日子倒也過得瀟灑。

“蛤蟆”和趙路沒有燒窯的技術,就只能老老實實的下力。適合他們乾的就只有“進窯”和“出窯”。他們也是奔著這兩個工序來的,因為“進窯”和“出窯”勞動強度大,工資高。他們都是不怕辛苦只怕錢少的主。“進窯”就是把泥胚用膠輪車拖進磚窯裡碼好,“出窯”就是把燒好的紅磚從窯裡拖到出貨場。“蛤蟆”幹了“進窯”,趙路幹不了“進窯”,因為“進窯”拖的是軟的泥胚,泥胚在窯裡碼垛,還不能倒塌,還是需要一些技術的,並且“進窯”在窯裡呆的時間比較長,窯裡的溫度很高,趙路也受不了。他只能幹“出窯”。剛開始出窯的時候,也是問題多多。“出窯”是在窯裡碼垛的,直接碼在膠輪車上。這倒沒什麼,多碼幾次就熟練了。把碼好的磚拖出來就需要大力氣了。一膠輪車磚是200匹,一匹磚大概重3-5斤,一車磚就有七八百斤重。雖然膠輪車是省力的,但要把這一車磚拖出來,除了兩手緊握車把,還得用一根皮帶挎在肩上,三方一起發力才能拖走膠輪車。

在磚窯裡拖車還好,因為地上是鋪了磚頭的,只要起步了,都能輕鬆的拖出來。但外面的場子就不一樣了,場子雖然也平整過,但有些地方還是有坑窪,車輪一旦陷進去了是要老命的。幹活一段時間,趙路久熟悉了場子裡的每一寸地方,他就儘量避開這樣坑窪。

“出窯”最後一步就是卸車。卸車不是說把一車磚頭直接胡亂的倒在地上,而是保持原來碼垛的樣式不變,讓磚垛直接從膠輪車上立起來,穩穩的站到場子上。如果直接倒在地上,將來出貨的時候不好裝車,也不好點數。剛開始的時候,趙路在卸車這一環節老是卡住了。卸車,首先要把膠輪車調頭,變拖為推,用盡全力猛衝幾步,在要到達卸貨位置時突然剎車,這樣才能把膠輪車立起來。趙路總是掌握不好這個力度,要麼是剎車早了,要麼是剎車晚了,或者是猛衝的時候發力過早或過晚,後果就是一車磚直接倒在地上了,那就得重新碼垛。“蛤蟆”給他做了好多次示範,又堅持了半個月,他才能熟練的卸車。

小小的不起眼的膠輪車,要把它駕馭好,也是需要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