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姓氏,他就改叫李世■了。李世■、李世民,只差一個字,跟哥倆兒似的,這名字裡有個“世”字跟皇帝重了,那是忌諱的事情。還好唐朝避諱不太嚴格,皇帝活著的時候還可以這麼叫,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李勣也覺得還是不大合適,於是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李勣”,去掉了“世”字。
李勣在隋末大亂的時候跟著翟讓造反,鼓動翟讓發展勢力,翟讓也很聽從他的意見,勢力擴張得很快。後來,翟讓被李密火併,李勣又跟著李密。李密其實不太信任他,覺得他是翟讓的人,於是就讓他去鎮守黎陽糧倉去了,位置就在現在河南省的浚縣。雖然李勣的大帳安置在那兒,可是實際上他控制的範圍遠不止於此,當時河北、河南、山東乃至江蘇的北部都在他的掌控中。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投降了唐朝。
李勣當時面臨著好多選擇。第一種選擇,他可以佔山為王,就在當地割據一方,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到處都是稱王稱霸的人,他也可以利用現有的地盤擁兵自重。第二種選擇,如果他覺得自己實力較弱,稱王稱霸暫時還不夠資格,他也可以用手中的地盤和軍隊、百姓去投降一個強主,比如說降唐,那他是立大功,會受到非常大的禮遇。
可是李勣偏偏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說,這片土地雖然是我在鎮守,可那是人家李密開拓出來的,現在李密降唐了,我應該還把土地交還給他,由他處置,我不能背主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為。所以,李勣就拿著所統轄的這片地區的戶口本兒到長安去了,把它統統交給了前主人李密,再由李密獻給了唐朝。李勣這麼做,給自己贏得了一輩子的聲譽。當時唐高祖李淵對他這種行為大加讚賞,說你過去能不辜負李密,以後你也不會辜負我,我還是讓你鎮守那個地方,又派李勣回去了。不久之後,李密因造反而死,李勣雖然心底裡不認同,但仍念故主之情,為他好好安葬。這再一次為他贏得了忠義的美名。
我們知道,隋末那時候各處都在打仗,今天我兼併你,明天你兼併我,李勣在一次戰役中敗給了竇建德。竇建德是隋末農民起義的一個梟雄,有胸襟,很愛才,把李勣俘虜後,特別厚待他,有點像當年曹操對關羽那樣,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賞賜無數,還把他的老爹也給接來了,一塊兒奉養著。可是李勣說,我是大唐的人,我既然已經投降唐朝了,就不能再背叛。所以,他千里走單騎,歷經千辛萬苦迴歸唐朝,又一次聲名鵲起。
一 此陛下家事(2)
李勣不光忠誠,他還非常講義氣。他有一個好哥們兒叫單雄信,這也是《隋唐演義》裡出現過的人物。李勣和他曾經情投手足,可是後來兩人各保其主,單雄信跟了王世充,被李淵俘獲,李勣就去為他求情,說陛下別殺他,他還可以為大唐服務。可是李淵說這不可能,我非殺了他不可。皇帝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李勣怎麼辦呢?他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喂到單雄信嘴裡,說,兄弟,你就吃了吧,權當我追隨你到地下了。那他為什麼不自殺呢?過去結義時常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李勣說了,我上有老下有小,你們單家也是一門老小,這些人都得靠我照顧,我任重而道遠,所以不能死,讓我這塊肉陪著你入土。真是說話擲地有聲,做事義薄雲天啊。
除了道德高尚,李勣還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唐朝打江山的過程中,他參加過削平王世充、竇建德、徐圓朗、輔公祏等許多重大戰役;後來在國際戰場上,他打突厥,打薛延陀,打高麗,都是主將,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勳。所以唐太宗說李勣就是我的長城,有了他我就不用修長城了。
除了道德高尚、戰功卓著,李勣還有一個優勢無人能及。因為他出道早,十六歲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時代的將領都要年輕,經過唐高祖時代,又度過漫長的唐太宗時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間,當年那些開國元勳,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勣還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成為軍方的代表人物。這時候,他說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就等於說,我們軍方已經表態了,不想摻和到宮廷鬥爭之中,誰勝誰敗與我們無關,我們不插手。這等於給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假使軍方和長孫無忌等政治要員態度一致,那麼皇帝執意要違揹他們的意思廢王立武,他們就可以搞一次政變,把皇帝換掉。這在當時是可能做到的。而如果軍方不介入的話,長孫無忌等人都是文官,有一句話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們沒有武力的支援很難成事。所以李勣這麼一說,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而且因為李勣的表態,又一派形成了。什麼派別呢?中間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