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遞過來,“北京晚報有報道不奇怪,齊魯晚報的反應怎麼這麼快?我就找了一家小報亭,暫時只有這兩家報紙有報道。”
報紙的發行,制好版,將版面分送各地印刷,現代的通訊傳輸裝置發達,各地幾乎都是同步印刷發行,趙司明奇怪在北京銷售的齊魯晚報會有這麼快的反應,純粹是他見識不夠,倒是他能想到去買報紙,比起他之前的人生,算是一個進步,謝劍南笑了笑,說道:“我正想看晚報會怎麼寫中午的採訪?”
看了之後,謝劍南又後悔在新聞釋出會之前看了,太影響情緒了。齊魯日報還好一些,北京日報卻沒有那麼客氣。將新聞素材儘可能寫得曲折動人或許是記者的職業習慣,北京日報以半版篇幅突擊報道了劉明輝等人的跳槽事件,將愛達徹底放棄標王之爭與科王在標王血腥爭奪中異軍突起聯絡起來,在編者按裡,指出科王關鍵時刻挖角有竊取競爭對手商業機密的嫌疑。
北京日報社歸口北京市委宣傳部,謝劍南、劉明輝在考慮到中央電視臺擁有最龐大的媒體資源時,卻忽視掉地方媒體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更不可能看到地方媒體特別是地方省市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之間存在的那些矛盾。
就像愛達電子九六年在北京日報社所屬媒體投下幾十萬地廣告費,北京日報社在報道愛達與科王的利益糾紛時,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立場取向呢?
謝劍南想起科王競下標王廣告時全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