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至中亞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時,彷彿脫胎換骨,迅速崛起,建立了威震一方的貴霜帝國,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當之無愧的主人。
而那些曾經的土著民族,也在這股不可阻擋的力量面前,淪為了大月氏人的奴隸。
在絲綢之路這條連線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上,商人們往來穿梭,他們見證了無數帝國的興衰更迭,而在他們的眼中,當今世界最強帝國非華朝莫屬。華朝的繁榮與強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絲綢之路的每一個角落。
而在華朝之後,第二梯隊的強國中,大月氏(貴霜帝國)、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並駕齊驅,各自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大月氏擁有1000多萬人口,軍隊規模超過50萬,其實力之雄厚,足以讓任何對手都不敢小覷。然而,大月氏人並非中亞的原住民,他們源自華朝的河西走廊,是羌族人的一支。
因此,大月氏人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由於他們並非本土民族,當地土著對於大月氏人的管轄始終心存不滿。為了維護統治,大月氏人不得不將大量的兵力分散到各地關隘和主要城市,以鎮壓土著的反抗,並防範來自康居、帕提亞、天竺等國的威脅。這樣一來,能夠用於對抗華朝的主力部隊就顯得捉襟見肘,總數不到30萬人。
儘管大月氏人對於華朝的威脅早有警覺,不僅在邊境部署了重兵,還特意加固了城牆,以應對華朝那令人聞風喪膽的步槍大炮。
然而,當華朝西部軍區的呂布大軍發起進攻時,大月氏人的防線還是顯得如此脆弱。第一座關隘在華軍的猛攻下,連一天都未能堅守,最終淪為了華軍的囊中之物。大月氏人丟盔棄甲,傷亡兩萬餘人,餘者狼狽而逃。
在華軍那無堅不摧的步槍、大炮面前,這個時代的任何敵軍都顯得如此渺小與無力。對於華軍而言,打仗並不是最困難的,唯困難的反而是長途行軍,翻山過河。
大月氏人對華軍設定的第一道天險,便是中亞第一大河——噴赤河。這條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的河流,途經後世那條著名的瓦罕走廊,最終流向鹹海,成為了大月氏境內的一條生命之河。
大月氏人邊境防線被突破後,一路南逃,很快就跨過了噴赤河這道天塹。為了阻止華軍的追擊,他們果斷地將渡河所需的渡船全部燒燬,一點兒機會都不給華軍留。
面對這樣的困境,呂布只能一邊組織兵力偵查適合渡河的地點,一邊著手造船,為渡河作戰做著充分的準備。
大月氏人也在河對岸日夜巡邏,嚴陣以待,準備在阻擊華軍渡河的戰鬥中利用盾牌來減少步槍大炮的威脅,同時用弓箭對半渡的華軍進行致命打擊。
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呂布表面上在造船渡河,實際上卻分兵派出了數千名善泳的精兵,悄悄急行軍繞到了上百公里外的上游。這些精兵用防水物資包裹步槍,在夜色的掩護下游過了河,再晝伏夜行趕到了渡河地點,對駐守港口的大月氏軍隊發動了突如其來的襲擊。
這場襲擊如同晴天霹靂,讓守河的大月氏軍隊措手不及。他們在華軍的猛攻下損失慘重,儘管拼盡全力想要圍剿渡河突襲的華軍部隊,但無奈武器差距太大,始終無法攻破華軍的防線。
而北岸的華軍主力則趁此機會,發動了渡河作戰。在強大的步槍、火炮火力壓制下,大月氏人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力量進行反擊。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華軍第一批主力部隊被渡船擺渡了過來,登上了南岸。
這一刻,大月氏人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無力。他們拼死反攻,但最後卻只能再次丟下幾萬具屍體後倉惶撤退,退往了大月氏的首都——位於興都庫什山脈中的巴格拉姆城。
這座堅固的城堡曾是他們心中的驕傲與依靠,但如今卻成了他們最後的避難所。
但,大月氏人真的能憑巴格拉姆城守住嗎?
沒人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