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襄公卷十九起元年盡十一年

&esp;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婁人、杞人次於合。(剌欲救宋而後不能也。知不救鄭者,時鄭背中國,不能救不得剌。於合,二傳作“曾阝”背,音佩。)

&esp;&esp;[疏]注“夏晉韓屈”解雲:左傳、�梁屈作“厥”字也。“次於合”者。左氏“合”作“曾阝”字也。注“剌”至“得剌”解雲:知如此者,正以莊三年“冬,公次於郎”傳雲“其言次於郎何?剌欲救紀而後不能也”今此下文即有楚人侵宋,言次於合,魯人在其間,故知與彼宜同例,亦是初欲救宋而後不能,是以春秋書其止次譏之。

&esp;&esp;秋,楚公子壬夫帥師侵宋。

&esp;&esp;九月,辛酉,天王崩。

&esp;&esp;邾婁子來朝。冬,衛侯使公孫剽來聘。(剽,匹妙反。)

&esp;&esp;晉侯使荀�來聘。

&esp;&esp;[疏]“九月辛酉”至“來聘”解雲:諸侯為天子身服斬衰三年,是以曾子問雲“諸侯相見,揖讓而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六。’請問之。曰:‘天子崩,大廟火,日食,後夫人之喪,雨г服,失容,則廢。’”然則天王九月崩,而四國得行朝聘禮者,杜氏雲“辛酉,九月十五”“冬者,十月初也。天王崩赴未至,皆未聞喪,故各得行朝聘之禮”是也。若然,則四國行朝聘之時,王之赴告未至於魯,經書“天王崩”得在朝聘之上者,公羊之義據百二十國寶書,案而為經,雖四國未知,何妨先書乎?

&esp;&esp;二年,春,王正月,葬簡王。

&esp;&esp;[疏]“二年”至“簡王”解雲:隱三年傳雲“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而此書者,即文公九年傳雲“不及時書,過時書,我有往者則書”彼注云“謂使大夫往也,惡文公不自往,故書葬,以起大夫會之”然則簡王去年九月崩,至今年正月,但始五月矣,所謂不及時,是以書之。

&esp;&esp;鄭師伐宋。

&esp;&esp;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

&esp;&esp;六月,庚辰,鄭伯�侖卒。(不書葬者,諱伐喪。�侖,古�反。)

&esp;&esp;[疏]注“不書”至“伐喪”解雲:春秋之內,諸侯之卒,不書其葬,非止一義而已:或諱背殯用兵,或譏其篡,或剌不討賊,枉殺大夫。案鄭伯,襄公子之子,繼體為君,復非篡立,從成十五年即位以來,未有罪惡之事,明其不書葬者,不為上事明也。而下又云“冬,仲孫蔑會晉荀�”以下云云“於戚,遂城虎牢”傳雲“虎牢者何?鄭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中國諱也。曷為為中國諱?諱伐喪也”然則既不為上事,下即有諱伐喪之文,則知不書葬者,正為諸侯諱其伐喪故也。

&esp;&esp;晉師、宋師、衛甯殖侵鄭。

&esp;&esp;秋,七月,仲孫蔑會晉荀�、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於戚。

&esp;&esp;已醜,葬我小君齊姜。齊姜者何?齊姜與繆姜,則未知其為宣夫人與?成夫人與?(齊姜者,宣公夫人九年繆姜者,成公夫人也。傳家依違者,襄公服繆姜喪未逾年,親自伐鄭,有惡,故傳從內義,不正言也。繆,音穆。人與,音餘。)

&esp;&esp;[疏]“齊姜者何”解雲:欲言成母,諡不言宣;欲言成妻,與成諡別,故執不知問。注“齊姜”至“正言也”解雲:左氏以齊姜,成公夫人;繆姜,宣公夫人。而何氏不然者,正以齊姜先薨,多是姑;繆姜後卒,理宜為婦,實無文,據以順言之也。且九年襄公伐鄭,不書其至,若非親母,不應貶之至此矣。言襄公服繆姜喪未逾年,親自伐鄭者,即襄九年“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繆姜。冬,公會晉侯”以下“伐鄭”是也。然則襄公母死未期,已為兵首,無恩之甚,是故為諱。若為祖,差輕可言。是以彼注云“不致者,惡公服繆姜喪未逾年,親自伐鄭,故奪臣子辭”是也。舊雲傳言惡襄公喪服用師,故以祖為親母,所以甚責內,是以何氏順傳文也者,非也。公羊之義,口授相傳,五世以後方著竹帛,是以傳家數雲無聞焉爾。以此言之,容或未察,止作公羊氏實不分明。何以不得而要,知傳序經意依違之者,正以文與桓公九年曹世子射姑同故也。案桓公九年“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傳雲“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