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章 四川特色方言:放黃、放筏子

四川話幽默風趣,一些方言詞彙通俗易懂又非常貼近生活。

比如說話不作數,不遵守承諾,許諾他人的事情不能做到,普通話比較書面的表達為“爽約”,口語化一些,則用“放鴿子”。

而四川話除了吸收了普通話的用法,自身還有放黃、放筏子、扯火閃等有特色的表達方式。

一、放黃

“黃了”這個漢語的起源與商業習俗有關,後引申出事情沒有辦成或終結的含義。

“黃了”的“黃”,本身是因為古代生意往來,常把一些雙方的約定寫在黃紙上,作為雙方的信用憑證。

因此,在四川方言中,“黃”字引申出信用、約定的意思,併產生兩個詞義相對的特色方言詞彙:認黃(即守約)、放黃(即爽約)。

四川方言中所說的放黃,就是說話不算數。明明開始答應得好好的事情,到時候就變了,那就是不負責任,就是失言,就是爽約。

清劉省三《躋春臺》卷二《棲鳳山》: 妻: “又慮此事不雅相。”夫: “嫁過丈夫放了黃。”

為啥要說“放黃”,而不是“不認黃”呢?

因為“黃”字詞義是比較多的,在古代,黃色代表皇權,“黃”也代表權勢,代表規矩。“認黃”也有了服管教、守規矩的意思,相應的“不認黃”的意思:蠻不講理,好歹不分,遇事不問青紅皂白,天王老子來了都不認。和“放黃”不一樣了。

二、放筏子

很多人不知本字寫法,多見“放爬子”或“放耙子”的誤用,屬於同音借用。

放筏子讀音:【fàng pá zi】音同“放爬子”

“放筏子”為啥發音為“放爬子”?

在四川盆地內很多地方,“筏”就發音為“爬”,這是“筏”字的古音。

例如現代調查的漢語方言音,南充、雅安等地,“筏”也見“爬”音,即pá。

再看與“筏”相關的一組同源字 :筏浮桴泭柎

《abc上古漢語詞源詞典》認為:「筏桴泭柎」的竹筏義可能與「浮」的漂浮義相關。

古無輕唇音,現代普通話的聲母f,在上古是b或者p。比如“浮”字,在四川很多地區比如廣漢方言,至今仍保留pao的發音,在南方多省也是如此。“放筏子”發音為“放爬子”,是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發音。

四川方言中,放筏子表示爽約的意思從何而來?

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水運佔有重要的地位。四川盆地內有渠江、嘉陵江、沱江、岷江等大河,還有眾多支流。雖然如今看來走不了大型輪船,但在過去通行木船,支流通行小型的竹筏、木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就說筆者所在地廣漢,古代都有官方設定的三水關,負責成都平原北部地區的水運管理。

《方輿紀要》卷67《漢州》:三水關在“州東十里。關下有渡,即綿水渡口也,亦曰三水關渡。有巡司戍守”。

再如川東北的南江縣,正直的河道航運史可追溯到明朝時期,已有400餘年,商貿流通、客商往來主要依靠清花江上的木船運輸。

到清朝時期,正直的河道航運已經比較發達,上游可到達旺蒼縣的三江鎮,下游經過恩陽、蘭草、平昌、白衣、渠縣、達縣、合川,可達重慶。

南江內河運輸主要有三條河道:南江至巴中,神潭河至巴中,正直至恩陽。其中,正直的河道運輸線和航運時間最長,一直到2006年廣巴高速全面開工建設(途經正直鎮且設有互通出口),正直的河道航運才全面停止。

參看歷史上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的水路圖,基本完全覆蓋盆地所有區域。

過去水運以木船為主,大型木船不能行駛的小型河流,就靠“筏子”。

“放筏子”的河運方法(即放木排或竹排),就是利用河流,從上游將木材、竹材透過人工運作運往下游,運輸規模很小,大約在10噸左右,兼做客貨運。

筏在水面行,放筏人站在其上,筏上安置櫓、橈來控制速度和方向,因“筏子”體輕面小,多數小型河流也可通行。

過去因為交通不便,乘客或貨商就迫切需要放筏人遵守放筏時間,不然就會耽誤行程。一旦放筏人因為某些原因,例如被大一點的貨商包船,提前“放筏子”走了,對於當天沒有趕上的其他乘客或貨商而言,就叫被“放了筏子”。

於是,四川方言中,“放筏子”逐步引申出“說話不作數,不遵守承諾,許諾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