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把襯衣“zǎ”到褲子裡頭,這個zǎ不是“扎”字,那是哪個字?
目前,通常說衣服塞進下裝,多用“扎”字,其實“扎”沒有這個詞義的。
查漢字“扎”,有個有點沾邊的義項:鑽進、插入。如“一頭扎進水裡”。但是這個義項,包含了距離的變動,類似於“鑽”。
“扎”字還有個略微沾邊的義項,就是捆。衣服塞進下裝,相當於下裝把上衣捆起來,實際還是比較牽強。
《四川方言詞源》,介紹了“扱”字。
“扱”《四川方言詞源》發音為zá/zǎo。詞義:斂衣,收束。
《四川方言詞典》中也收錄了“扱”字,但注音為“zǎo”(音同早)。
這個詞義,筆者接觸的廣漢方言發音,又都是“zǎ”音,發音同鮓海椒的“鮓”。和目前這些方言著作發音有出入。
不管咋樣,從詞義上看,本字是“扱”字沒錯。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扱”字。
扱
[廣 韻]:楚洽切,入31洽,cha,鹹開二入鹹初。[平水韻]:入聲十七洽。[國 語]:xi,chā。[粵 語]:kap1。[閩南語]:khioh4,lioh4
扱在古文獻有斂衣; 收束的義項。
《爾雅·釋器》:“扱衽謂之襭。”郭璞注:“扱衣上衽於帶。”
《說文·手部》:“扱,收也。”
《禮記·問喪》:“親始死,雞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
扱衽,拼音是xi rèn,漢語詞語,意思是插衣襟於帶。
宋代陳澔 《禮記集說》:“扱衽,以深衣前衽扱之於帶也。蓋親初死時,孝子以號踴履踐為妨,故扱之也。”
翻譯過來就是:扱衽,就是把長袍的前襟插在腰帶。大概親人剛死,孝子們在靈前哭嚎跪拜時,長長的衣襟是個妨礙,因此把它扱起來。
《文選·李康 〈運命論〉》: “扱衽而登鐘山藍田之上。”李善注引 《爾雅》: “扱衽曰擷。” “扱衽”即把衣襟捆紮在腰上。
明·李實《蜀語》: “斂衣曰扱○扱音札。”札音zá。這應該是《四川方言詞源》zá音的出處。
李實為明末清初四川遂寧人,他的記載是比較權威的。所以“上衣扎進褲子”的“扎”,當為“扱”字無誤。
上面的zǎo音,暫時未查到出處,可能是四川一些地區zá音發生語流音變後的方言音。
我地廣漢方言發音zǎ,同樣應該是zá音發生了語流音變。
【第二節】?饅頭長“布”了,“布”的本字咋寫的?原來是“醭”字
小時候,通常是夏天,因為溫度高,四川盆地溼度也大,過去條件所限農村也沒有好的儲存條件,一些食物比如饅頭就會長出白色的長毛。這時候大人就會告訴小孩:“饅頭長布[音]了,吃不得了哈!”
筆者家鄉在川西壩子北部地區,過去聽到的發音就是[布]音。
過去識字的人少,有這個說法的時候,沒幾個會寫。如今儲存條件好了,年輕人識字率雖然高了,食物很少長“布”了,所以會寫這個字的也不多,所以其實這個字還是算一個生僻字。
這個“布”字的本字就是“醭”字。
醭,普通話拼音(bu),本義指醋或醬油等表面上長的白色黴。四川方言發音(bu),同布音。詞義擴充套件為酒、醋及他物因腐敗或受潮後表面所生的白黴。
《康熙字典》記載
《廣韻》《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音攴。《廣韻》醋生白醭。《集韻》酒上白。
又《五音集韻》博木切,音卜。義同。
綜上:“饅頭長布了”,“布”字的本字,就是“醭”字。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