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陝西話把屁股叫做溝子,不是屁股中間有條溝,而是古漢語讀音遺存。
屁股的叫法有腚、後竅等多種稱呼,其實各地方言的叫法也不盡相同。比如福建人叫“骹川”、江淮地區叫“坐臀”、廣東地區“囉柚”、山西地區叫“叾”等。
四川方言,包括陝西方言,則有把屁股稱作“溝子”的說法。
這個說法,不是因為民間小道訊息傳播的屁股中間有條溝,而是因為四川話陝西話中“屁股”的稱謂保留了古漢語的稱呼和發音。
古漢語中,記錄屁股(即臀部)的漢字是“尻”字。
尻:
《廣韻》《集韻》《韻會》丘刀切,考平聲。【這是今“尻”發音kāo的由來】
《說文解字》?月隼也,從屍,九聲。“?月隼”字,是“臀”tun的異體字,後演化為“脽”(shui,臀部)字。故也有“【說文】脽也”的記載。
段玉裁注:“尻,今俗雲溝子是也”。
《說文》記錄的“尻”字,發音“九聲”。“九”的聲韻:《唐韻》《正韻》:舉有切;《集韻》《韻會》:己有切,從音久。古漢語沒有j聲母的,j聲母來源於g聲母(另有部分來源z與細音i相拼)。“九”在粵語如今仍發音“gou”。【這是“尻”的方言音gou的由來】
所以,“尻”在四川方言和陝西方言發音gou,其實就是發的古漢語其中一個音。說“屁股”為“溝子”,當為“尻gou子”之誤也,屬於借音,而不是屁股中間有條溝。
臉長(臉皮厚),部分地區四川方言又稱為“尻(溝)子臉”,喻臉像屁股那麼大,貶義。
睡懶覺的人,太陽從窗戶曬進來,曬到屁股了,四川俗話愛說“太陽曬溝子了”。
方言俗語:青溝子娃娃,指大人戲謔稱小孩還沒長大。
青溝子的來歷。
嬰兒在媽媽肚子裡越長越大,所活動的空間也越來越狹窄。
他們嬌嫩的面板,特別是屁股受到了宮腔的擠壓,會造成淤青。
而另一方面,寶寶還未出生時,他和媽媽被臍帶連線著,黑色素不會堆積。
但出生後,臍帶被剪斷,黑色素開始堆積,所以,屁股上出現了青斑。這就是所謂的“青溝子”。
一般在寶寶長到一兩歲的時候,青屁股就會變成白屁股,當然,也有的孩子的青屁股直到七八歲才消失。
屁股在四川方言的其他稱謂:
過去泛指無靠背的坐具為“墩兒”,甚至有時候泛指一切坐具為“墩兒”。這個“墩”就是宋代中國人告別跪坐,最早受歡迎的一批坐具。“墩”兒化為“墩兒”,在明朝已經有了。
《宋史》《續資治通鑑》: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
《金瓶梅》:那潘金蓮放著椅兒不坐,只坐豆青磁涼墩兒。
屁股,是人體用來坐的部位。於是“坐墩兒”(音zo dēr)在四川方言中又演化出屁股的詞義。“坐墩兒肉”在四川方言中,則指豬臀肉。
屁股與“墩”扯上了關係,經過演變,“尻子(溝子)”在四川方言又有了“尻(溝)墩子”的說法。
川東、川南部分地區則又把“屁股”稱為“籮兜”,如何演變而來,尚未有比較權威的解釋。
成都話一度有種說法把屁股稱“底盤”(屬於小汽車底盤詞義的引申),未能廣泛傳播。李伯清老師的散打評書有說個這個龍門陣。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