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一些漢字,除了普通話的音義,在方言中還有其他的音和義。比如“抬”tái字,四川方言中另有抬(tāi)音及詞義。
抬,普通話音tái,從手、臺聲。高於四方的平整處是臺之正規化。手、臺兩正規化疊加,兩人共舉一物是抬之正規化 。
“抬tái”釋義:1舉起;提高。2兩人以上合力扛舉。3爭辯。
“抬”與“抬”本為二字,“抬”本為“笞”異體字,念chi,表鞭打義;而舉起義,念tái本為“抬”字,至宋元時期,兩者混用,“抬”隨之變為“抬”的異體字,今以“抬”為正,“抬”為“抬”的繁體字。
“抬” 【唐韻】徒哀切【集韻】【韻會】堂來切,音臺(臺)。
除了抬(tái)本身的音義,四川方言中,“抬”亦發音陰平調tāi,日常書面表達時,常見誤用為同音字“胎”。
四川方言中,筆者總結“抬”(tāi)的義項如下:
一、抬tāi,有托住的意思
在《漢字字源》中,抬有往上託的義項。四川方言中,人體自身的動作“抬頭”、“抬腿”、“抬手”,以及託著的物體要發生移動時,發陽平音抬tái。
在託舉人或物不需移動時,也就是托住時,四川方言發音“抬”tāi。
例:某人用腳踏車載一個大物件,上車時一個人不好捆綁,就對旁邊的人說“麻煩你幫我抬tāi倒一下”。
這裡的“抬tāi”也可以用“搊u”替換,表達托住時“抬tāi”和“搊u”同義。
表示向上連續託著擊打小物件,比如乒乓球,四川方言也說抬tāi。
抬tāi乒乓球,是一種簡單的遊戲活動。
二、抬tāi,有掂量的意思
抬tāi,亦有用手託著東西估量輕重,即掂量的意思。
例句:你抬tāi一哈,這個瓜大概有好重?
抬tāi在四川方言作掂量解時,還有一個方言熟語“抬包袱”:按受賄賂。熟語:約定俗成的非字面意思的俗話,如“吃豆腐”、“戴綠帽子”。
吳濟生《新都見聞錄》十八《習俗一斑· (二)方言》: 貪得額外的浮費,叫做 “抬tāi包袱”。
過去的貨幣,都是銀幣銅錢之類硬通貨,多用小布袋裝,小布袋又稱包袱。接受賄賂的人,多習慣用手掂量一下包袱的重量判斷錢財的多寡,四川方言稱“抬tāi包袱”,引申為接受賄賂。
三、抬tāi,有承受的意思
此義多含有貶義或嘲諷。
例:1、你以為你這樣子做,害的是哪個哦,到最後還不是隻有你個人抬tāi倒起。
2、某人把老人撞到了,自言自語:這哈抬tāi倒事情了。(自嘲)
3、老闆安排這麼多事情,我一個人可能抬tāi不梭哦。
抬tāi在四川方言作承受解時,亦有一個方言俗語“抬tāi不梭”:
抬tāi不梭:承受不了,搞不掂,完成不了。
四川方言中,俗語抬tāi不梭,常用於指面對過於困難的任務,或某件事可能產生的後果等,相關人承受不起。
四、抬tāi,有奉承的意思
例:職場官場上,都要把領導抬tāi好,不說往上爬,起碼不會被穿小鞋嘛。
抬tāi作奉承講時,四川方言也常用“搊u”、“摶tuǎn”。
明·無名氏 《蘇九淫奔》 四: “這一個左右遮埋, 這一個上下搊抬。” 這個典籍案例,還把“抬tāi”和“搊u”並列使用了。
以上“抬tāi”字在四川方言的四個詞義,實際上後面三個詞義,都是第一個詞義“托住”的引申義。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