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紹了幾個“部分保留”古漢語發音的字:煎、居、讎。
本文介紹“部分保留”古漢語發音的“下”字,因為它使用場景廣、頻率高,還包括衍生而出的幾個常用詞彙,所以本篇內容只介紹這一個字。
下,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作xià。
《康熙字典》【下】
《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
可見“下”字古音,聲母為h,近代發音顎化為x,演變成今天普通話的xià音。
“下”字在作名詞和動詞時,四川方言音義基本同普通話一致,都發xià音,如:上下、下來。
“下”字在作副詞、量詞、以及量詞衍生的名詞“下數”時,四川方言保留古漢語發音hà。下文如不做標示,“下”一律發音hà。
一、副詞“下”
詞義:全部;一起。也作:一下
文獻例句:
清·劉省三《躋春臺》卷三《比目魚》: “還望大老爺免我刑杖,與我一個快性,到陰間一下受刑,就霑恩了。”
楊樹達《長沙方言考》百二十一《一 下》: “《呂氏春秋·長攻篇》雲: 反斗而擊之一成,腦塗地。高注云: 一成,一下也。今長沙雲一下,讀下xia如哈,下xia之古音也。”
筆者舉例:
1、來晏了一步,下都莫得了。
2、你們一下上,老子都不得怕!
3、(父親對娃兒說)放暑假了,作業下做完了,就帶你去旅遊。
二、量詞“下”
(一)表示動作的次數
文獻例句:
《敦煌變文集·孔子項託相問書》: “夫子共項託對答,下下不如項託。”項楚《敦煌變文選注》說,“下下” 即次次,回回。
元佚名《藍采和》第二折: “扣廳打四十,下下打著者。”
清·劉省三《躋春臺》卷四《孝還魂》:“何氏細小,極其伶便, 熊氏足大,轉便極遲,下下被人打著。”
唐樞《蜀籟》卷四: “運氣不對頭,嚇嚇馬咬牛。” “嚇嚇”為記音,實際為“下下”。“下下”疊音,後字可變讀為陰平hàhā,也可不變。
筆者舉例:
1、打幾下?打兩下就夠了嘛。
2、(搶著買單)下下都是你在給錢,今天高矮不得行了。
(二)表時間的單位,義為“一小會兒”,也作“下子”
例句:等我下。或:等下子嘛。
衍生詞彙:兩下,也作三兩下/三不兩下。形容動作快而匆忙。
《金瓶梅詞話》第六回: “一面七手八腳,葫蘆提殮了,裝入棺材內,兩下用長命釘釘了。”武大郎死於非命,西門慶買囑何九焚屍滅跡,故而草草殮過,三兩下用長釘釘了棺材。
《喻世明言》卷三十六: “不多時,侯興渾家把著一碗燈,侯興把一把劈柴大斧頭,推開趙正房門,見被蓋著個人在那裡睡,和被和人,兩下斧頭砍做三段。”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 “你頭裡只揀著那細棍子打, 如今你卻拿起大棍子來,三兩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個死無招對。”
筆者舉例:你三不兩下把活路做了,我們就去趕場。
衍生詞彙:
這下ㄦzê4 hēr:這時,眼下。如:這下ㄦ我莫得空。你這下身體對了???(去聲連讀,後字變讀為陰平,下同)
那下ㄦlà hēr:那時,過去的某一點時間。如:那下ㄦ你在爪子?
三、量詞加詞綴“數”衍生的名詞:“下數”
由量詞衍生的“下數”,引申為三個詞義:
1數目。我的錢我心頭有~!
2底兒;把握。這件事咋個開頭我心頭硬是沒得~。
昨天停水,我給自來水公司打電話問了情況,然後表示感謝。工作人員說:不麻煩,你問了過後,心頭才有~嘛。即表示心裡才有底。
3秩序;規矩。此義不少方言都常見,包括關中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話等。
按規矩辦事:按到~來。
講人不懂規矩:莫得~、冇得~。
下作hà音時,常見誤用為“哈”,當儘量避免。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