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彙,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辦生日宴會/辦壽宴”,用地道四川方言來表達就是“做生”。
做生,四川方言音zu sēn,音如“注申”。四川部分方言書籍釋義為“祝壽”或“祝賀生日”,筆者認為解釋不全面。例如我知道某位朋友生日,在他生日當天打個電話、發條簡訊或微信上祝賀一下,都叫“祝賀生日”。
接地氣的解釋,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做生”,是四川方言中,做宴席為生日慶賀的簡稱。
為啥筆者覺得這樣更準確呢?我們曉得現實生活中,有的老人自己經濟能力有限,怕給子女增加負擔或新增麻煩,問他們:“你的大生攏了,做不做啊?”他們就會回答:“不做不做”,或者“就自己屋頭(的人給我)做一哈”。
這個“不做”,其實就是不邀請客人,不安排做宴席,生日當天就和平常過日子一樣。
做生,可以小範圍的只限於直系親屬慶祝一下;也可以大範圍邀請周圍鄰居、親朋好友、以及壽星子女邀請各自同事同學等大肆慶祝。
“就自己屋頭(的人給我)做一哈”,即家人在一起簡單慶賀一下,不邀請外人。不止街坊鄰居,甚至是親朋好友也不邀請。
所以,今天四川方言的“做生”,不僅限於“慶賀生日”,不管範圍大小,是必須做至少一頓遠超平時生活標準的餐食的。如果是大範圍的“做生”,農村習俗的話,在正宴的前晚還有一場比正宴標準低一些的宴席。有的後輩條件好,要放煙花,也是在這個晚宴後燃放。
曾經四川地區的 “做生”,只限於擺酒席為年長的人(通常60歲開始),滿整數生日(即四川方言“大生”)祝壽,通俗是陰曆男滿九做生,女滿十做生。
四川民間俗話說: “男做九,九十九;女做十,十全十美。”。如今生活條件好了, “做生”範圍也擴大了,主要原因是小孩因為受到父母的寵愛,除了過往的“滿月酒”,也開始做生,如10歲20歲等。中年人的40、50歲等也開始做生。甚至還有每年都做的,還有做陽曆生的。
“做生”,或來源於“作生日”、“作生辰”的省,唐宋文獻詩詞中已可見,但部分文獻中的釋義則當為“慶賀生日”,與如今四川方言的“做生”詞義存在一定區別。
唐·趙璘《因話錄》卷三: “王問曰: ‘何事?’ 女對曰: ‘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王擲箸怒曰: ‘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 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
宋·楊萬里 《水調歌頭》詞 (賀廣東漕蔡定夫母生日): “年年九月,好為阿母作生辰。”
《喻世明言》卷一: “光陰迅速,又到七月初七日了,正是三巧兒的生日。婆子清早備下兩盒禮,與他做生。”
《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莫說上頭、做生、討粉頭、買丫鬟,連亡八的壽壙都打得到,三官手內財空。”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一個老祖宗給孩子們作生日,不拘怎樣,誰還敢爭,又辦又辦什麼酒戲?”
清·劉省三《躋春臺》卷一《雙金 釧》: “那年懷德十歲,殺雞做生。”又《東瓜女》: “張貢爺之恩已報,兒何不把何恩人請來,報答他恩,為娘做生也快樂些。”
所以,四川方言的“做生”,單解釋為“祝壽”、“祝賀生日”是不全面的,用普通話的“辦生日宴會/辦壽宴”來解釋,更準確一些。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