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4章 遺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漢語文字:諞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說文》、《集韻》裡的很多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裡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裡,還完整地遺存了下來。

今天說說“諞”字,一個遺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漢語文字。

諞,普通話音piǎn,主要釋義1欺騙;詐騙。2花言巧語。3誇耀;向別人顯示。這些釋義主要來源於古代文獻,現代普通話甚少使用“諞”字。

“諞”字在古代漢語字書的解釋和文獻資料中的使用

《說文·言部》: “諞,便(也,)巧言也。從言,扁聲。《周書》曰:‘諞,善諞言。’ 《論語》 曰: ‘友諞佞。’”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 “沈乾一案: 唐寫本《玉篇》‘諞’ 注引《說文》 ‘巧言也’,蓋古本有二訓,即便也,巧言也。野王節引其弟二訓耳。‘便’ 下當有 ‘也’ 字。”

《字彙·言部》: “諞,與便同,巧言也。”“諞”、“便”均即花言巧語,誇飾炫耀亦寓於其中。

《尚書·秦誓》:“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這裡的“截截”本指說話快而密集,“諞”指翻來覆去地編撰辯說,都可以用來表示“巧言善辯”之義。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那些嘰嘰喳喳的花言巧語,會讓君子輕忽怠惰,導致失敗。

宋元之前的文獻中,很少見到“諞”字,元代開始較多的出現在戲曲和通俗文學作品中。

元·佚名 《黃鶴樓》第三折: “若論乖覺非是諞,跳下床來不洗臉,精細伶俐敢為頭,道我是智慧聰明俊俏眼。”

元·關漢卿 《陳母教子》第二折: “我勸這世上人休把這口忒諞過了! ……去時誇了大口,今日得了探花郎,我怎生家中見母親和兩個哥哥?”

元·王曄《水仙子》曲:“慘可可說下神仙願,卻原來都是諞,再難聽甜句兒留連。”

明初《一枝花·贈王觀音奴》:“脫空心告免,指山盟是諞,則不如剪髮然香意兒遠。

《醒世姻緣傳》七十回:“情管在酒席上諞拉,叫老公知道,要的去了。”

清·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十六回:“這奴才不彈琵琶,光諞他的汗巾子,望我誇他。”

今京津地區、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方言仍在使用“諞”,但各地方言中的使用又有所不同。比如山西方言把閒聊作“閒諞”,四川方言則沒有這個說法。

四川方言中,“諞”音piǎn,主要做單音節動詞使用,釋義如下。

一、諞,釋義為花言巧語、誆,帶貶義。

例句:村上的劉二狗,好吃懶做,本事莫得,就那嘴巴子會揙,天上的麻雀ㄦ都要被他諞下來,前前後後跟怕是有七八個女娃子被他諞到手?

二、諞,釋義為能說會道,中性詞。

例句:嘴巴子會諞的人,更適合去做銷售工作。

三、諞,釋義為(嘴上)炫耀、誇口(進一步引申為吹牛),有貶義。

例句:

1、老李那人最愛顯擺,他孫兒考起清華了,逢人就諞,有些人甚至被他諞了好幾回。

2、 廣漢話,過去把滔滔不絕的吹牛,叫諞披(避諱,披pi為借音)。

“諞”字如今使用頻率同樣在大幅下降,年輕人基本不大會說,也成了一個在逐漸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