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彙,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孩子”,川渝地區基本不說這個詞。
“孩子”本身也和四川話“鞋子”同音,如果你在川渝地區聽到本地人說“孩子掉了”千萬不要驚慌,他們幾乎可以肯定,說的是“鞋子掉了”。
而“孩子”一詞,用四川方言來說,川西壩子、川中、川北、川南多說“娃兒/娃子”(男娃兒、女娃兒/男娃子、兒娃子、女娃子、女子家);川東、重慶地區,則多說“崽”(崽兒/妹崽)。部分地區如達州地區“細娃兒”和“細崽兒”混用。
所以,普通話的“孩子”,四川方言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說法。
“娃”就是小孩子,所以就不多說。今天主要說說四川方言這個“崽”字。
崽,普通話中釋義為1 小孩子。2 幼小的動物:豬崽兒。
四川方言中,“崽”多用於指人。幼小的動物則用“小”“兒”等來修飾表達,如:小豬兒、小雞兒、鴨兒、鵝兒等。
崽,《玉篇》子改切,音宰。
揚雄《方言》卷十:“崽,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 若東齊言子矣。”此指兒子,無貶義。
明·李實《蜀語》: “謂子曰崽。……凡勸人飲,或推物與人,恐不受,則誓曰崽崽,或曰萬崽,言若相辭,則我當為子也。”這裡“崽崽”有類似如今“兒豁”的意思。
清·張慎儀《蜀方言》捲上: “小兒曰崽崽。”
光緒二十年《永川縣誌·方言》: “子,或謂之兒,謂之崽, 謂之么。”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語》: “小兒曰崽。”
民國十七年《涪陵縣續修涪州志》卷七《風土誌·方言》: “稚子曰崽崽。”
“崽”疊音為“崽崽”,用來表示幼小的孩子,他們像幼小的動物一樣可愛,為一種愛稱,近年也多用“么兒”,不分男女。四川地區通用。
大一些的孩子,乃至小夥子大姑娘,則分別用“崽兒”、“妹崽”表示。“崽兒”一詞更是因電視劇《重慶崽兒》火遍川渝。但仍然主要是川東地區和重慶使用。
話說重慶崽兒
崽兒是四川方言川東地區和重慶對少年和青年男性的親切稱呼,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小夥子”或“孩子”。尤其以重慶地區使用更為頻繁。
在重慶,"崽兒"是一種常見的稱呼,它並非粗魯的用語,而是當地人對小孩或小夥子的一種親切稱呼。重慶人普遍習慣這樣叫喚,這也體現了地域文化中獨特的語言特色,是地方特色的一部分。
不僅十幾二十歲的被稱崽兒,就是三四十歲的也常被人稱為崽兒。
代表性的“重慶崽兒”一詞,在重慶本地方言中泛指有膽識、有擔當、耿直、誠信、豪爽、講義氣的男子漢,或指有一定名望的青年男子。不少出了名的重慶青年男子在新聞報道中都會被冠以“重慶崽兒”的頭銜。
崽兒這個稱呼有時帶有蔑視的色彩,如:那個崽兒調皮得很。
有時這個稱呼又有褒揚色彩,如:跳水世界冠軍田亮就是重慶崽兒!聽起來很有自豪感。
褒貶程度,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考量,但更多為一種親切的、玩笑式的稱呼。
童謠:1、小崽兒過來耍,鍋頭蒸的是紅苕鮓,你吃紅苕我吃鮓……
2、小崽兒不要譑(音“嚼”),你媽住在化龍橋。
四川部分地區,“崽”也為罵人語,今已少見。
《廣韻·皆韻》: “崽,自高而侮人也。”
明·李實《蜀語》: “謂子曰崽。……又自高侮人則稱人曰崽。”
清·高士奇《天祿識餘·孌童》: “今北人罵頑童曰崽子。”
章炳麟《新方言·釋親屬》: “崽,成都、安慶罵人則冠以崽字。”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