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四海歸一
秦軍在“遠交近攻”策略的持續推進下,已然成為了戰國亂世中最為強大且令人生畏的力量。韓、魏兩國的土地在秦軍的鐵蹄踐踏下,日益萎縮,其曾經繁華的城邑如今多已插上了秦旗,百姓們在這場漫長的戰火中,或無奈地接受了秦國的統治,成為了秦民,或在紛飛的戰火中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只為尋找那一絲生存的希望。然而,嬴政的雄心壯志恰似那永不滿足的饕餮,他的目光早已越過了眼前的韓、魏故地,堅定地投向了更遠的趙國、燕國、楚國和齊國,在他的心中,一幅四海歸一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而這些國家,便是他實現這一偉大抱負的必經之途。
趙國,這個曾經在戰國時期憑藉“胡服騎射”改革而威震四方的軍事強國,如今卻在秦國崛起的陰影下,陷入了深深的內憂外患之中。名將李牧,宛如趙國在黑暗中閃耀的最後一顆星辰,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率領著趙國軍隊在邊疆地區多次成功抵禦秦軍的兇猛進攻,其威名讓秦國的將士們也心生忌憚。
嬴政深知,只要李牧一日還在趙國軍中,秦軍的前進之路便會充滿荊棘。於是,在秦國那威嚴莊重的朝堂之上,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正在悄然醞釀。李斯邁著沉穩的步伐,上前向嬴政進言道:“大王,李牧此人堪稱趙國之脊樑,其軍事謀略與威望皆不可小覷。若不設法將其剷除,我秦軍在趙國戰場上恐將遭遇頑強抵抗,戰事一旦拖延,於我大秦統一大業極為不利。臣聽聞趙國朝堂之上,有一佞臣郭開,此人貪財好利,品性低劣,可派遣密使攜重金賄賂於他,令其在趙王面前大肆構陷李牧,致使趙國內亂,屆時我軍便可乘虛而入,一舉攻克趙國。”嬴政靜靜地聽完李斯的計策,眼中閃過一絲陰鷙的光芒,他微微點了點頭,隨即下令依計行事。
秦國的密使帶著足以讓人目眩神迷的大量金銀財寶,悄然潛入趙國境內,憑藉著各種巧妙的手段,暗中找到了郭開。密使向郭開展示了堆積如山的財寶,並許下了令人心動的重諾。郭開本就是一個見利忘義、毫無廉恥之心的小人,看到眼前這足以讓他下半輩子盡享榮華富貴的財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秦國的要求,心中毫無一絲對國家和民族的愧疚之情。
在郭開的讒言詆譭之下,趙王漸漸地對李牧產生了深深的猜忌之心。恰逢李牧在前線戰事吃緊、局勢萬分危急之時,因其制定的戰略決策與朝堂上那些目光短淺、貪生怕死的大臣們產生了嚴重分歧,趙王竟藉此機會,以莫須有的罪名剝奪了李牧的兵權,並將這位趙國的中流砥柱殘忍殺害。訊息傳出,趙國上下頓時一片譁然,軍心大亂,士兵們失去了主心骨,百姓們也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秦軍見時機已到,立即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趙國軍隊由於失去了李牧的英明指揮,頓時如同一盤散沙,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城掠地,趙國的城池一座接一座地淪陷於秦軍的手中。最終,趙王在走投無路之下被俘,曾經輝煌一時的趙國宣告滅亡。趙國的百姓們望著那破碎不堪的山河,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悲哀與淒涼,曾經的榮耀與輝煌如今已化作泡影,只留下了一段段讓人痛心疾首的回憶。
燕國,在趙國滅亡之後,深深地感受到了唇亡齒寒的恐懼。燕太子丹心急如焚,他深知燕國在秦國的強大壓力下,已危在旦夕。為了挽救燕國那岌岌可危的命運,太子丹決定採取一種極端而又冒險的手段。於是,便有了那一段流傳千古、驚心動魄的荊軻刺秦的故事。
荊軻帶著樊於期那充滿悲壯色彩的首級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踏上了這條充滿未知與危險的前往秦國的不歸之路。咸陽宮中,氣氛莊重而肅穆,嬴政高坐於王座之上,等待著燕國使者的到來。荊軻神色鎮定地將地圖緩緩展開,當圖窮匕見的那一刻,他猛地抓起藏在地圖中的匕首,如同一道閃電般刺向嬴政。嬴政大驚失色,慌亂之中起身繞著宮殿中的柱子拼命躲避。朝堂之上頓時一片混亂,群臣驚愕得不知所措,衛士們則急忙衝上前去護駕。荊軻雖奮力拼殺,但畢竟寡不敵眾,最終在衛士們的圍攻下被制服。
嬴政在這場刺殺事件中死裡逃生,盛怒之下,立即下令增兵伐燕。秦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湧向燕國,燕國軍隊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難以抵擋。燕王喜在驚恐萬分之中,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做出了一個令人不齒的決定——下令斬殺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妄圖以此求得秦國的退兵之恩。但嬴政此時已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心中的統一大業不容有絲毫動搖,秦軍繼續向燕國發動進攻,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