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卷 第八十一章 新總指揮

1939年6月2日,莫斯科。

伏羅希洛夫元帥正緊張的在辦公桌上處理著一大堆公務,最近的國際局勢非常緊張,連帶著他這個蘇聯元帥,身上的擔子也是壓力倍增。

2月15日,德國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4月8日,義大利入侵併佔領了阿爾巴尼亞。

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簽訂了法西斯戰略同盟協定。

以德國,義大利為首的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整個歐洲都籠罩在法西斯的恐怖陰影之下。

戰爭似乎已經無法避免,只是大家都在猜測,會從哪裡首先爆發。

蘇聯作為一個剛剛取得社會主義政權的新興國家,還處於民族工業的起步階段。

為此國家實行了三個“五年計劃”,來提升蘇聯的整體國力。

第一個“五年計劃”,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標是發展農業集體化。

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飛速增長,一年之內,由5萬多個暴增加至8萬多個,此後從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場數量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

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也在1929至1932年期間擴大了二十倍之多。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初步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紮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個“五年計劃”,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標則由發展農業轉為發展重工業。

工業產量的提升,帶動了能源的大量耗用,對比一次大戰前增加了三倍有餘,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了十二倍,僅次於美國、德國及英國。

而在烏拉爾及西伯利亞地帶,則建設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推動了工業城市化的發展。

第三個“五年計劃”,在1938年開始,預計到1942年結束。

計劃重點是發展國防軍事工業,同時建設軍民兩用產業,為可能到來的戰爭作準備,不算發達的航空業尤其是重點。

蘇聯在伏爾加河沿岸和烏拉爾山山脈附近大規模建設航空工業基地,規模極為宏大。

僅僅1938年當年,蘇聯飛機的產量,就比1937年翻了一番,達到7500架。

而到了1939年,年產量更是已經穩定在了1萬架的規模。

而裝甲,炮兵,海軍等國防工業的建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蘇聯正處於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關鍵時刻,國家的防禦體系還沒有徹底完成,如果遭受法西斯勢力的入侵,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為此,斯大林同志已經在謀求同德國簽訂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望能借此獲得政治上的和平優勢。

當然,誰也不會把和平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一份條約上,除了發展國防工業,蘇聯紅軍的發展建設也在飛速的進行中。

最高統帥部計劃,從今年開始,在兩年內將280萬蘇聯紅軍,擴編為450萬人。

因為只有強大的實力,才是和平的有力保障。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遠東地區的諾門罕出事了,日軍竟突然對蘇聯紅軍發起了兇猛的進攻。

如果蘇聯就此讓步,將會給日本以可趁之機,同時會給德國、義大利留下一個蘇軍軟弱可欺的印象。

可如果跟日本爆發全面戰爭,蘇軍主力調往東方,將會給虎視眈眈的德國留下乘虛而入的機會。

所以,如何打痛日軍,並將戰爭限制在可控的範圍內,讓日本知難而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這種仗極為不好打,非常考驗指揮員的綜合素質能力。

這次諾門罕戰役的總指揮,第五十七特別軍軍長費克連科就讓最高統帥部非常失望。

戰事剛剛開始時,他部署在前線的師級指揮單位就被日軍徹底摧毀,而身為蘇軍總指揮,費克連科竟然跟前線的蘇軍部隊徹底失去了聯絡。

前線蘇軍部隊完全陷入了各自為戰的混亂狀態,這讓後來瞭解到大致情況的最高統帥部都捏了一把冷汗。

讓人意外的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一個旅級政治委員,在危急時刻接手了指揮權,併成功的扭轉了蘇軍的被動局面,甚至在最後關頭反敗為勝,全殲了日軍的進犯部隊。

當訊息傳到最高統帥部時,所有人都震驚了,這甚至比前線部隊打了個大敗仗更讓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