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家饒有興致地創造新技術,解決有趣問題,而今這股熱情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優先考慮即刻的財務回報,創辦恆久的企業反倒退居其次。我想回頭經營自己的公司,但不希望公司只圍著產品轉,陷入業界急功近利的瘋狂熱潮。所以我們在接下來創辦的“包裝設計”(PacketDesign)公司中,嘗試了一種全然不同的模式:探索未來技術,培養全新觀念,再孵化獨立的公司,推廣產品上市。
2004年,我度過了40歲的生日。接下來的兩年,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5年來,我和比爾既是事業夥伴,也是人生伴侶,但此刻我們決定各走各路。網路泡沫吹破以後,“包裝設計”公司不再為新專案提供資金,我知道是徹底翻開新篇章的時候了。展望人生下一階段,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做出選擇,完全不受限制,為此,我既有期待,又有些焦慮。創新始於變革的能力,我到底想做什麼呢?
當年的美國理解科學、技術和創新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勇於冒險。出生在這樣的時代,是我的幸運。可如今整個國家越來越看重短期利益,我跟其他許多科學家、商業人士和家長都認為,我們的下一輩將不再擁有我們當年碰上的大好機會。面對這樣的轉變,我想要盡些綿薄之力,於是寫下這本書,與讀者諸君分享心中的想法。
我們得放寬眼界,大膽進取,對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承擔責任,如此方能重奪未來。過去的戰略對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確實發揮了作用,這一點我們必須加以肯定,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適應當今新的經濟和社會現實。解決眼前的問題需要各界(企業、政府組織、金融機構、非營利組織、學術界、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參與。此外,這些多元化的參與者需要一套共同的架構和語言,才能有效邁步向前。
我瞭解怎樣有效解決問題,最初的一課來自我父親。我在UCLA唸書時還沒有個人電腦;大家得共享大型主機,提交程式,幾個小時之後拿到返回的結果。我記得,第一次上程式設計課,我在機房熬了個通宵,每次列印輸出的都是“ABEND”(這是“非正常結束”的縮寫,即abnormalending),簡直把我急得想哭。我的程式崩潰了。當我萎靡不振地回到家,父親提醒我可以把問題分割成容易解決的小片段,同時記得怎樣把它們拼合還原。對於創新問題,我採用了這樣的方法。
本書取自我的親身經歷,此外,我還採訪了100多位對美國創新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創業家、風險投資人、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界、商界的領袖。本書前兩章旨在建立一套框架,便於讀者理解可持續創新的過程,其中包括創新生態體系的概念,賦予個人、企業、組織和國家以變革能力的五大核心價值觀。在第3~5章中,我回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這幾十年間科學與技術的演進,探討了其中的好壞得失。我總結了哪些關鍵議題需要加以解決,才能重新點燃廣泛創新的火焰。第6章闡述了創新架構在組織層面上的應用。第7章和第8章重點討論了國家的創新生態體系,以及我們怎樣做才能維持其健康運作。
為了兒孫後輩著想,我希望本書能以全新的視角,激發讀者思考個人的決定對創新會造成什麼影響…不光為了他們自己,也是為了他們所屬的組織、國家和整個世界。
。。
導言:創新不是可選項
創新不是可選項
創新、探險、自由和復興…自從先賢們漂洋過海,一路西行至北美洲,國父們建立起一套雄心萬丈的全新*制度以來,美國一直靠著這些理念維持文化和商業的活力。300年來,我們的國家認同總跟大膽冒險、史上第一聯絡在一起:遠征南北極;最早嘗試人力驅動的飛行器;首次登上月球。
美國素以前沿科學和技術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們擅長將新理念推入市場,憑藉這一優勢,我們能有效地和他國展開貿易與競爭,改善了全世界所有人民的生活。“簡而言之,倘若美國人停止了創新,”2005年,國家競爭力委員會斷言,“我們便不再是美國人了。”
今天,對我們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而言,創新越發重要。但我們仍然具備獲得成功的條件嗎?每當卓越的公司以為自己的成功理所當然,便很容易一敗塗地,卓越的社會亦然。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應當好好關心自己的將來。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面臨著威脅我們經濟與生活質量的重大挑戰…對石油的依賴、氣候變化、醫療保健和國家安全。可倘若我們給予創新應有的關注,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