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替代陸地文化,或是“海洋中國和陸地中國的分野”,而是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的聯結和融合,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就是兩種文化融合和結合的結晶,但是封建專制主義嚴格限制了海洋文化發展的契機,讓中國文化失去了更新和創新的機能,讓盛唐的海洋氣息終究迷失在朱明王朝的專制主義*之下。
直至新中國建立之後,改革開放和巨龍復甦讓海洋文化在中華大地上迎來了復興,從此陸地文化是我們民族之根基,海洋文化是我們創新之道;陸地文化讓我們有歸屬,海洋文化讓我們融入世界;陸地文化讓我們愛土愛鄉,海洋文化讓我們吸收普世文化觀念。我們需要的絕不是這樣的選項:中國應當成為蔚藍色的中國,還是黃土地的中國。我們需要的是代表海洋的藍色和代表陸地的黃色的綜合與融合。在色譜裡,藍色和黃色調和就是綠色,也許這就是現代中國應該有的顏色,它代表了現代中國真正的內涵:立足本土,走向世界,強調保護環境,理性開發大自然。當海洋精神和陸地文化結合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相較於西方民族更易與現代化精神相契合的東方民族,她的特質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寬容自信地吸納外來文化;既愛鄉愛土,又具有人類共同理想;既強調(經濟和個體的)競爭,又注重(社會政治領域的)和諧;既強調個人價值實現,又重視社會集體利益和社會公約;既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實現國學復興,又追求世界一切先進思潮和理念;既熱愛傳統,又開放進取;既追求物質進步,又強調節制慾望,實現現代化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既內斂含蓄,不行霸道,又外向進取,用東方的理想實現王道。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 海陸權雙重特徵的“天命大國”(4)
由此可見蔚藍色的大海並不排斥黃土地,只有當中國人立足於黃土地時,才能真正自信地面對蔚藍色的大海。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僅造就了中國獨特的“邊緣—心臟”的特殊身份,也必然造就了中國陸地海洋的聯結文化,因此中國既不是單單的大陸文化,也不是單單的海洋文化,而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的“陸洋文化”。從這個角度來把握中國的崛起,我們就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中國崛起和復興不是中國單一的事件,而是世界性事件,一個不同於傳統“陸地”強國和“海洋”強國的崛起必將為世界帶來新的貢獻,中國的“陸洋”綜合文化必將以全新、和平的方式推動工業化以來的世界邁上新的臺階。
謀求海權大國,還是陸權大國?
中國具有獨特的“邊緣—心臟”地緣身份和“陸洋”文化的特徵,這不是一種文化優越主義和民族中心主義的結論,而是深刻觀察中國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心理特徵後得出的結論。
沿著中國的國境線和海岸線進行觀察,再將中國與世界主要大國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中國非常與眾不同。中國具有漫長的陸上國境線,長約近2.28萬公里。陸上接界的國家竟然達到14個之多,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是典型的陸權國家無疑。可是同時,中國還具有3.2萬公里的漫長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中國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權國家。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和海洋艦隊,我們就無法保證中國領海的安全。中國的陸海權雙重身份同按照麥金德和斯皮克曼地緣理論觀察到的雙重身份是一致的,中國是歐亞大陸世界島上唯一同時明顯具有陸權和海權雙重身份的國家,這又與現代中國“陸洋文化”兩種融合的特徵相一致。
這樣的特殊地理特徵可能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首先中國在陸地上可能面臨不同大國的威脅和挑戰,古代中國必須長期面向北方、東北和西北進行戰略防禦,現代中國則面臨過前蘇聯的軍事威脅,也面臨過西南邊境某地區大國的威脅,也與西南邊境某地區小國發生過軍事衝突。同時中國可能面臨海上海洋軍事強國和強國聯盟的威脅。1840年後滿清政府就同時面臨海上和北部陸地邊境的吞併威脅,這一階段中國可以說是經歷了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先是面臨海上和亞洲邊緣半島的威脅,接著又在陸上面臨北方強蘇的重大威脅,因此漫長的陸境線和海岸線都可能誘發競爭對手的多處進攻而使我們疲於應付。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漫長的陸境線和海岸線也可能意味著無限的機會和利益,特別是可以帶來無盡的地緣政治利益、經濟貿易利益和能源利益。當前蘇聯解體,中俄實現歷史性邊界和解後,中俄邊界就轉化為經濟利益邊界和給雙方帶來“利好”的邊界。而前蘇聯解體造成的中亞真空立即成為中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