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讓步。
張小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看來,國內政治學者比較悲觀,而國際政治學者有些樂觀。國內面臨的問題的確很多,幾乎每個領域、環節都有矛盾。
任劍濤(中山大學教授):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習慣搶佔道德制高點,透過軟性邏輯來談剛性的政治。政治文明就是限權文明,限權不是道德,是政治。對公民社會和市場經濟寄予厚望,都是非政治思維。市場規範、社會規範,權力自然就規範,這是30年來非政治幻想的兩部曲,而且是主旋律。英國不是先有公民社會的興起,尤其是成熟狀態的公民社會的興起。權力與權力間的不均衡是以權制權最重要的動力,而不是道德呼籲、社會呼籲和市場要求。
(本文由蘇永通整理,《南方週末》發表)
?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中國的地緣困境和地緣戰略(1)
人有人緣,國有地緣。一個國家的地緣格局是“先天遺傳”和“後天制衡”雙重因素促成的。事實上,一個國家不可能擇鄰而居,當“家有惡鄰”的時候,當“外敵劍指”的時候,地緣戰略顯得尤為重要。
“地緣政治”發端於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他根據國家所處的地理格局與國際關係,分析和預測地區之間的犄角和制衡戰略,以及由此產生的國家之間的政治行為。
在地緣政治中,馬漢提出了海權論,他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麥金德則提出陸權論,他認為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是最重要的戰略地區。塞維爾斯基的空權論,強調空軍在地緣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因為飛機的出現完全改變了現代戰爭形態,平面戰爭轉化為立體戰爭。
從制海權到制陸權,從制空權到未來的太空權爭奪,地緣戰略空間已經被無限放大。當戰爭形態從地面和海洋,轉向天空和太空,頭等強國的地緣邊際已不再是本國疆域,而要著眼於海、陸、空、天的全面控制。
在21世紀初期的遠東,中國這條東方巨龍的復甦成為地球村裡最引人注目的歷史性事件。中國如何把握歷史性的機會,實現國家振興和復興的目標,取決於內部自身的制度建設,也取決於今天中國對世界形勢與中國和世界關係的評估,當然也取決於中國對世界文明程序戰略意義上的判斷,以及中國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定位。最關鍵的是經過精密的戰略定位和判斷後,中國應該如何合理利用自身的實力逐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從而完成民族復興和崛起大業。
一、誰統治“世界中心島”,誰將支配全球
歐亞大陸:最大的“世界島”
英國著名地理學家、英國牛津大學地理系教授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於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讀了他的《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文,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領域的全新課題。麥金德從世界整體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地理構成和世界歷史程序,認為世界是由幾個大島構成的,其中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是最大的“世界島”,美洲大陸是另外一個島嶼,澳洲則是較小的一個島嶼。由於歐亞大陸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經濟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眾多、面積龐大的連貫性區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價值觀念的誕生地,因此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發展的地理樞紐地帶。
麥金德非常敏銳地觀察到在亞歐大陸的中部,主要是在俄羅斯境內葉尼塞河以西的區域,包括西西伯利亞平原、蒙古高原、中國黃河以西的區域、中亞草原、烏拉爾山脈以西的俄羅斯草原,在這片疆域廣大的區域裡水草肥美,適宜於放牧生活,氣候上則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的大陸性氣候。同時,這片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和封閉,其南邊是蒙古高原、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伊朗高原和中東高原,西邊毗鄰的地區是歐洲山地,北邊則是寒冷的凍港北冰洋,也無法航行出海,因此也不存在敵人從海上迂迴進攻包抄的問題。獨特的地理環境、廣闊肥美的草原和豐富的資源使得這塊地理區域在麥金德眼裡成為世界樞紐區域——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
麥氏將人類歷史分為前哥倫布時期和後哥倫布時期,哥倫布地理大發現之前,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的中軸線就是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遊牧民族與歐亞大陸邊緣地區民族的爭奪戰。人類歷史上的匈奴人、馬扎爾人、阿爾瓦人、突厥人、蒙古人居住在這一世界心臟地帶,他們往東可以與中國爭鋒,南下可以進入伊朗、中亞和南亞次大陸,向西則可以進入富饒的中歐和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