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五章 巴比倫與塞琉西亞

[19]海邊上的阿勒山[20]上,等大水完全褪去,可薩海便分成三座大湖:就是黑海、希爾卡尼亞海和萬恩海[21]!”

“如果到那邊,找到了方舟的殘骸,也就是找到了證明大洪水真的存在過的證據了,是嗎?”

“是的!真聰明。”

“謝謝你,老師。我會去的,如果還能再見面,我會告知您我的進展。”

“祝你好運!孩子!”

“再見。”

***

在與希伯來的學者告辭後,伊奧斯·卡夫索便用乞討得來的以及馬拉基資助的一些盤纏搭上了一艘去往上游的帆船,啟程沿著底格里斯河到達了亞米大[22],在船上,伊奧斯聽說了塞琉古的軍隊在弗裡吉亞[23]戰勝了安提柯[24],於是得知去往黑海的路暢通無阻了,便在下船後轉陸路前往黑海的港口帕西斯[25]。

***

傍晚時分,伊奧斯從住所走出來,來到海邊眺望漸漸明晰的星空。

他被遠處山巒的輪廓所吸引,彷彿陷入某種熟悉的回憶。數月以來,在阿卡西域內尋找第二把鑰匙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但奇妙的是,跟隨著母親留下的蛛絲馬跡,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景,線索最終把他指引到了這個寧靜的地方。

根據各地的傳說和神話,記載於上古的大洪水,與第一個伊斯特里亞的記憶十分的吻合。除了那段記憶以外,伊奧斯也閱讀了那顆星體周圍星星的記憶,那些記憶大多也和那座奇蹟山丘之城息息相關。他的老師曾告訴他,擁有相似記憶的人,或是在同一地方生活過的鄰居,或是有強烈情感紐帶的人——比如親屬、朋友或是愛人,他們的記憶之星總是靠的很近。

至於為什麼,那嘎呵朱訥推測,這也許是那些管理阿卡西的神靈們所採用的一種分類和規整手段。

但這些關於那座城共同的記憶並不能說明什麼,在經歷過億萬個不同世界的記憶之後,伊奧斯並不覺得那少女閃姆的故事有什麼特殊之處,除了這個記憶的結尾——在末世之後,在那新的世界裡,那一片因被無數新生的星星所照耀,而晶瑩閃亮的海面。

突然,伊奧斯好像意識到了什麼,他向前走了幾步,半蹲下來用手比劃著海平面上那一串比周圍密度要高一些的繁密的光點:那條銀河的位置。然後,他又閉上雙眼,回憶閃姆最後看到的畫面——山的輪廓、水的波浪和那些緩緩上升的點點繁星。

他猛地睜開了眼睛,看著眼前的景象,沉默、震驚。

海風讓他的頭髮略顯凌亂,而他的眼睛卻為此溼潤了。

“在無盡的海洋之中,在山澗,在田野,在深林,在沙漠……”他笑著擦了擦眼淚,並繼續自言自語道,“這就是那段記憶,最後的場景。”

是的,伊奧斯意識到,他此刻所站的位置,就是閃姆死去的地點。

夜深了,他從旁邊的棧道離開,並朝身後的方向揮了揮手說:“我明白了,媽媽。下一個,就是山澗。”

[1] mesopotamia,即兩河流域,古希臘語:meσoπotaμ?a,μeσo意為中間,πotaμ?a為古希臘文中河流之意,轉化成為“(兩條)河流中間的地方”,這兩條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 Etemenanki,蘇美爾語,意為“天地之基神廟”,是一座在巴比倫修建來供奉馬杜克的神廟的名字

[3]古希臘語:Naboukhodonosor,是位於巴比倫的迦勒底帝國的君主,因毀掉了所羅門聖殿而為人熟知。他曾征服猶大王國和耶路撒冷,並流放猶太人

[4]阿卡德語,mat Akkadi,即巴比倫地區,最早記載“巴比倫尼亞”一地的文字,可追溯至前23世紀的薩爾貢時期的一塊版匾

[5] hebrews,希伯來人的名稱源自希伯(Eber),根據《創世記》第10章第22-24節,希伯是挪亞的玄孫、閃的曾孫、亞法撒的孫子

[6]猶太先知,瑪拉基(希伯來文:????????? malakhi),意思是“我(神)的使者”

[7]即耶路撒冷,希伯來語拉丁化:Yerushalayim,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敘利亞語“uri?lem”譯作烏梨師斂

[8] Esagila或Esangil,意為“高聳的神殿”,是一座獻給巴比倫保護神馬爾杜克的神殿,此為塞琉古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