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我問。
“我家孩子這不是上學了嗎,在家我爸我媽看著就行,我省思叫我媳婦出來乾點啥。”他說。
我問他:“想讓你媳婦幹啥?”
“你看上老店包餃子行嗎?”
“行呀,咋不行,叫你媳婦來吧。”
“那我就叫她來了。”
我說:“來吧,但是你媳婦來之前你得把自己事處理乾淨了,別叫你媳婦發現了鬧你。”
他尷尬的笑笑,說:“早完事了。”
看著杜師傅挺老實,也有相好的,只不過挺隱秘。提醒提醒他,省的出啥事。
“老譚,我聽說別的飯店也上‘醬海螺’了。”他說。
“上唄,咱們能研究出來人家也能研究出來,沒啥秘密,實在不行到咱家吃兩頓也學會了。”我對他說:“你能保證咱家廚師就不會外傳呀?誰還沒有幾個朋友。”說完笑了。
“你說的是這回事,我覺著咱家這‘醬海螺’可以批次製作,我嚐了,涼著吃比熱的時候好吃。”他說。
他這句話提醒了我,問道:“你的意思是和燻醬菜似的,統一製作,然後配送?”
“對,我感覺行。”
“我研究研究。”
他說的確實是這回事,“醬海螺”完全可以統一製作,然後進行配送。把“醬海螺”從熱菜轉到冷盤,劃分到燻醬菜裡面是完全可以的。這樣的話燻醬菜增加一個品種,並且還是一個銷量很高的品種。
這個菜賣得好,保證把別的菜擠掉。
自從燻醬菜上來之後,拌菜的銷售明顯下降,如果把“醬海螺”再轉到冷盤,那麼拌菜的銷量還會繼續下降,這樣每個店的冷盤檔口砍掉一個拌菜人員是完全可以的。
四個店砍掉四個人,節省一筆開支。把“醬海螺”交給老喬和老汪製作,給他倆再配一個人,能忙過來。如果這樣,每個店冷盤賣錢額不會下降,人員還夠用,“醬海螺”統一製作質量還能保證,是一件比較划算的事。
可以操作。
說幹就幹。
首先到新店和老喬、老汪說了這事,他倆兒二話沒說答應下來。教他倆兒製作一次“醬海螺”,他倆兒學會之後開始進行批次製作,給各個店面配送。配送一週形成流程之後每個店的冷盤砍掉一個拌菜人員,一點也沒耽誤工作,證明這次改革是成功的。
四家店頂數老店冷盤人員少,四個人,開始的時候李明娟怕砍掉一個剩仨人忙不過來,事實證明不但忙過來了,顯得比以前還輕鬆。
拿一個大桌點十六道菜來說,冷盤頂多點六道,這還得說是為了省錢,其實大部分都是四個冷盤配十二個熱菜。按六個冷盤計算,大部分都是一個燻味拼盤(豬蹄子、雞爪子、雞頭、脊骨拼成一盤),一個羅漢肚,一個豬頭燜子,一個叉燒肉,一個醬海螺,再拌一個菜完事。燻醬菜和海螺都是配送過來現成的,切一切裝盤就可以上,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刀工過關就可以,既節省時間又節省人力,上菜速度還快,質量還能得到保證。
最大的好處是節省了人力成本。
在這方面嚐到了甜頭,於是對四家店的冷盤進行整體調整。
把四個廚師長召集在一起開會研究,明確冷盤的打法。以燻醬菜為主,配上小拌菜,別的五花八門的菜砍掉,集中力量做這兩樣,打出青花閣的特色。
對於我的提議李雙良提出自己的意見。
“譚師傅,新店大,我認為可以保留幾道有檔次的冷盤。”他說。
我想了一下說:“新店是挺有檔次的,但畢竟是餃子館,咱們還是以接地氣為主。”
“譚師傅,你是不是還要往下砍人?”郝廣生問。
我笑了說:“不砍了,我的意思是往下砍拌菜,把一些賣的不好的菜砍掉,集中力量做幾樣好的。”然後繼續道:“跟兄弟們說,菜譜越薄利潤越高,咱們沒必要整那些菜,客人點冷盤也就是那幾道,咱們把客人喜歡吃的那幾道菜整好了做精了就行,別整太多了,太多了也只是綠葉,綠葉有幾片就行,多了遮紅花。”
“但也不能太少了,咋說也得有二十道。”杜師傅說。
“得有二十道。”郝廣生同意杜師傅的意見。
我說:“咱家現在有八個燻醬菜產品,加上醬海螺是九個,這九個產品佔了冷盤賣錢額的百分之五十,並且這九個產品還是咱家的特色,幾乎桌桌必點。而這九個產品還是統一製作統一配送,到每家店裡是最好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