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章 迴轉之窯

親兵們上去繼續翻磚尋找,張軍對韓監丞說:“不知道是隻有此窯可成此磚,還是諸窯都有,是偶然得之,還是均為如此。”

韓監丞看了看磚上的印跡,把窯號批次監製窯工記在心裡,召人記錄在案。

唐代的磚瓦窯每塊磚上都要刻印窯號,生產批次(日期),窯監和工人的名字,以方便日後查詢。這玩藝兒是終身責任制。

那邊守衛也過來幫忙,一起在磚堆裡翻找。也就是東營基本上已經完工了,所剩磚料不多,三刻時左右,翻出來有一百多塊耐火磚。

或者說類似耐火磚。

查了一下,一百多塊磚分別產於兩個窯坊,韓監丞仔細想了一下:“府師,此二窯均在城東二十里左近,相距不遠。”

“此二窯當能製出極好耐火之磚,惟工藝有所差別。某親去一趟。著人引路。”

“某陪府師去吧,若是可成實乃喜事,讓老朽等待於此只會心癢難耐。”老頭待不住了。

經過張軍的指導和這一段時間的試驗,現在韓監丞對什麼溫度,純度,催化,新增已經相當入門並有所研究了,自然明白耐火材料的重要之處。

現在限制高爐的就是耐火材料,如果這事兒解決了,馬上就能建起更高,更大熔量的高爐來,爐溫也能再拔一個高度。

於是,張軍改變行程,和韓監丞一起騎馬出營向東而去。

上塬下塬再上塬,過河再過河,這會兒的交通實在是太不便利了,好在距城還算比較近,諸河上都有架橋,一路過來只經了兩次船渡。

這會兒整個黃土高塬上還沒禿,到處可見樹林,河流多的會讓現代人連下巴帶眼珠子都掉一地,簡直可以稱為水鄉。

做為幾千年的王都,漢人的主要生活圈兒,不斷擴張的種植和砍伐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這才形成了現代荒涼的樣子。

其實很多現代的戈壁沙漠地區在這會兒也是水土豐腴樹木成蔭的。

所以植樹造林這事兒還是得早點抓起來,不能推給後代呀。

“府師,到了,就在前面。”韓監丞打斷了張軍已經飄到天際的思緒。

張軍抬頭看過去,濃煙如霧一樣籠罩著一個範圍,特別的顯眼。

轉過一個低坳,就看到一個泥場,工人在裡面像螞蟻一樣忙碌著,挖泥和泥製坯曬制碼坯,有點流水線的意思了,只是沒有任何機械裝置,全靠人力輸出。

這可是重體力活,所謂四大累之一就是和大泥,尤其是燒磚的粘土,那不是一般的耗力。

“此窯產量如何?”

“一月可成三窯,可得磚萬五以左。”

“這麼少?”張軍愣了一下。一個月燒三窯才不到兩萬塊,平均下來一窯才五六千塊磚。

韓監丞苦笑:“府師,這已經是很高的產量了,還是府師指點過後的產量,以前一窯出來也就是幾百塊,上千都很少。”

“現通府燒窯多少?”

“為了滿足諸城的改建,現在已經結窯七十九座,工三千三百餘人。”

張軍搓了搓下巴,這特麼,簡直是生產力低下的代表啊,難怪一直到了清朝磚都沒能成為老百姓的生活材料。

到了近前,早有親兵搶先前來通報,磚窯的窯監,主事,主簿諸吏已經帶著巧兒長上等匠齊在路邊等候,躬身施禮。

張軍下了馬,伸手扶了韓監丞一下,待他站穩了這才前行,點頭和眾人示意。

“職下等未曾遠迎,請府尊恕罪。”

“不用搞這一套,把磚燒好就可以了,要是產量能提上來你天天罵某都可。”張軍笑著打了個招呼,抬頭打量著窯坊和邊上的坯棚。

窯監咧嘴笑了一下卻是不敢接話。

“窯內都是從那裡取土麼?”張軍指了提不遠處。

“是。”

“取些土來看。”

“諾。”

馬上就有人飛快的跑過去,用木撮取了半撮土過來。

張軍用手捻弄著粘土,細細的觀察了一下,看向窯監:“把制磚經過說一說。”

窯監光緊張了,沒明白什麼意思,韓監丞拍了他一下:“緊張作甚?府師要聽本窯制磚過程,你細細說來。”

窯監抹了把額頭,把從取土,和制,成坯燒製的過程詳細的說了一遍,張軍仔細的聽了一下,中間問了幾個問題。

“以木燒製?”

“是。”

“通府磚窯都是以木燒製麼?”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