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0章 臣有自知

“此事,置後再論吧。”

李泌提醒了一聲:“不過,陛下,臣以為節下之言甚有道理,可以細論,臣感覺應是利好之事。”

他是李適的左常侍,又委為度支,是李適相當信任和依賴的人,他的話李適都會認真琢磨。

李適點了點頭,住口不再說這個話題,扭頭看了看張軍,問:“張卿,朕欲擇延賞入相,你看如何?”

張軍想了想,認真的看了看李適:“陛下想聽實言,還是恭維?”

“自是實言。”

“此事,若要臣實言,那就是,臣不看好延賞公入相。以臣愚見,延賞公善戶部,竇參公善御史,皆不宜入相。”

“如何?”

“陛下,人有所好,有所惡,有所長,亦有所短。無視長短而任用,只能把事情弄的糟糕起來,於時事無益。

便比如臣,若陛下以臣為戶政,今日敕書下,明日臣使棄官遠逃了,實在是難以作為,這便是臣的短處。

臣所言並不避諱,延賞公若為相,必然恃職傲物,排擠同僚,此因心胸格局不勝其位爾,而若竇參公為相,臣只能掛印。

其實陛下是臥寶地而不自知,朝中可為相之人何其多也。泌便在此,尚有齊舍人,柳侍郎,陸舍人,崔郎中等,均可為相。

外臣可為相者也是眾多,大唐人才濟濟,陛下只需擇才適用,碗水持平便可大興。

但人為血肉之軀,精力有限,德行有限,眼界亦有限,臣以為,不宜兼充太多,應首重德行舉事。”

“愛卿自身呢?”

“臣有自知,臣便掛個名字,一心專研軍事的好,大唐尚有夷狄環伺,臣只怕餘生不及。”

在大唐以前,戶部並不叫戶部,而是叫民部,因忌李世民的名字改為戶部,以後諸朝引用。

民部的職責在這會兒相當複雜,張軍是真的感覺自己做不好。

他也是真的感覺張延賞不適合做宰相。

說起來他和張延賞還是同族,都是出身河東張氏,是同一世家譜系。

他比較看好中官為相,這到不是他有什麼私心,他也用不到那玩意兒。實在是,這是經過歷史證明過的事實。

李適一朝,前後計有三十五相。

從後世來看,外臣入相的好像都有點小問題,要麼專權,要麼跋扈,要麼搞小團體排擠他人,要麼公報私仇。

反而中官為相的基本上都能奉公秉職。

張軍感覺,性格和能力是一方面原因,中官和皇帝常常接觸,皇帝對他們更瞭解一些,任職也就比較準確。

外臣和皇帝接觸少,是憑著感覺或者功勞加官,就難免有所疏漏。

而且外臣在地方為官是一把手,習慣了面面具到以自己為中心的工作方式,自然也就專權跋扈一些。

簡單點說,中官更注重做事,外官就比較注重自己的權益。

事實上大唐皇帝也並不是不瞭解這一點,也有外官入朝降三級委任的相關規定,只不過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不多。

這裡說的宰相不包括外相,也就是各路節度使,稱使相。

李適一朝使相二十一,有十一個造反或者造過反。

這裡面只有三個人由外轉內,從使相做到了真宰相,郭子儀,渾日進和李晟。

郭子儀年紀大了,被李適尊為尚父,看破紅塵基本上不管事,渾日進是中官出身,盡職盡責為皇帝分憂。

而李晟排擠,陰人,報復這些事情都幹過,不過他對大唐確實忠誠,私慾並不強,最後主動請求去鎮守涇州離開了中樞。

“臣以為,中外有別,外官入朝實在不宜直接為相,應從六部次官做起,慢慢熟悉一番才是。”

李適想了想,點了點頭,問:“其人之性,之德行,影響甚大?”

“自然。臣以為,諸部官員皆可有不足,惟三省諸相需考慮周全。”

張軍從袖中抽出一個小冊子塞到李適手裡:“臣的一些想法,陛下閒時可翻看解悶。”

小冊子上記錄的確實是張軍的一些想法,成立軍政兩院,各院各部任職的排列與工作內容的大概劃分。

還有單獨成立財部與國土資源部,與戶吏諸部並列等等的一些相關建議,以及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好處在哪裡。

“節下,可有小室?”李勉提高了聲音,打斷了張軍和李適李泌在這邊角落裡私語。

“有。”張軍轉身走過去,帶著李勉來到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