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蠢蠢欲動。是我巨唐懼之撮爾小國麼?
而渤海一國,受我巨唐天恩得以稱王守國,可並不遵循臣子禮度,侵擾蠶食終未斷絕,勾連奚與室韋,與回鶻友善相交,何以令之?”
李勉眯了眯眼睛,一臉無奈:“節下,有話便講就是,此地就我君臣三人,不用左右而言他。”
張軍笑了笑:“陛下,首相,遼東之地,多金銀銅鐵,無煙石炭,一地當抵巨唐全境,而遼東處海,尚可東顧扶桑。”
“全境?”李勉挑了挑鬍子。
“全境。儲量之豐沛,令某讚歎。尤其盛產金銅。”
李適看著地圖猛揪鬍子,內心頗為糾結。
張軍繼續介紹:“唐域內多銅之地,尚有宣州義安,鄂州永興武昌兩縣境,再則絳州。絳州之銅,實為大唐儲量偏下之地。”
絳州是大唐最主要的產銅區,全國的鑄幣廠絳州一地就佔了七成之數。
可是,張軍說,這裡的銅礦是境內最小的。這就有點刺激人了。
“當真?”
“自然。除此外,並非別處再無銅藏,只是儲量規模遠不及此七處。”
其實還有幾個地方張軍沒說,像貝加爾湖畔,金川,不是在回鶻就是在吐蕃,說了也沒有意義。
“節下要下南詔,是早有此意啊。”李勉捋著鬍子搖了搖頭。
張軍也搖了搖頭:“首相還真估錯了,增欲下南詔,一是尋回故地,二是阻斷吐蕃,三是為鐵,再次才為銅。
當下我巨唐需首重軍武,軍武首重鋼鐵,某為此不惜一切。
此次演示之火器首相以為如何?但其極耗鋼鐵,次之是大量的銅。而鋼鐵尚有其他極大用處,可謂處處皆需。
數年之內,某眼中只有鋼鐵銅與石炭,哪裡儲量多,哪裡便是某之目標。只要能確保巨唐龍騰,某無所不可為。”
李適激動,李勉觸動。
老頭捻著鬍鬚原地轉了幾圈,搖了搖頭:“太難。太宗尚武,勇將無數,尚需數次東征,糜耗十數年,耗資億萬。
此時巨唐左右惡鄰,如何能傾舉國之力?”
張軍笑著說:“首相多慮了,此一時彼一時。如今何需傾舉國之力?
此際,四鎮傾覆,懷光希烈灰存,多路軍伍歸肅,正值去軍還政之時,各道尚存藩鎮軍使諸團練何去何從?”
“嗯?”李勉眼睛一亮,看向張軍:“節下之意?”
“遼東之地,大唐有太多時日未曾專注了,”
張軍用手裡的小木杆在牆上敲了敲:“不如便以諸藩鎮軍使團練為大軍,鎮肅安東境域,復我盛唐之威。”
讓這些藩鎮軍使還有各地的團練兵馬都去安東吧,讓他們在那裡重振大唐的軍威,收復失地。
李適感覺妙計,撫掌大笑。
李勉琢磨了一下,搖了搖頭:“難。難者有三。一為物資糜耗,後勤之事如何解決?二是編練,如何統屬。
第三,節下準備如何說服世家閥族?你張家亦在此例。”
這會兒大唐在數代皇帝的努力下,原來的五族七望確實大不如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勢力依然壯大。
而且為了分化五姓七望,數代皇帝又扶持了一些新的名門望族,像關中四姓,關隴八家之類的新興世家。
這些世家雖未成閥,但在朝庭裡的力量也相當可觀。不過和五姓七望不同,這些新興世家中,很多都是擁護大唐的忠臣良將。
但不管怎麼說,世家就是世家,在家國時代,利益交關的時候依然會成為一種阻力。
而按照大唐的用官原則,五品以上不論文武中外,九成九都是這些名門望族世家門閥的人,想避都避不開。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大唐吏治很寬容,基本上不會出現殺頭或者誅連全家的事情的原因,差不多就是貶斥,流放。
就是因為這些世家大族牽連太廣太深,彼此通婚,相互舉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複雜的讓人頭疼。
像張軍,出身關中張姓,蒲州張氏,娶個媳婦是盧陽李氏。
這麼說吧,張盧兩家出來的宰相雖然沒有韋氏杜氏多,那也有十好幾個。可見一斑。
而且這個時候吧,和後世還不一樣。放在現在,親戚之間幾年不走動基本上也就忘了,不存在了。
但是這會兒不是。哪怕十幾二十年未曾走動後輩之間都不認識,但只要拿出證據證實出身,一看是我老張的種,不管什麼事情馬上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