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5章 縱論世界

唐代貴族盛行養崑崙奴和小型犬(鬆獅和八哥)。

崑崙奴乃是番商不遠萬里從西崑崙帶至大唐。非洲在歷史上便是西崑崙。

不過因為實在是太遠了,中間又多有戰亂,不管是走陸路還是海路,都不能保證平安抵達,所以崑崙奴是稀缺物種。

然後,就有聰明商人,從南海諸島上捕獲土著帶回來,冒充崑崙奴,主要都是黑黢黢的,看上去也差不多,只是矮小些。

貴族稱這些人為偽奴。是求之不得之下的替代品。

然而東南亞一帶的土著身材上更接近唐人,靈活機敏,學東西也快,反而比崑崙奴優秀,然後大獲歡迎。

“這裡,只有海路?”

“是,南海中一片大小海島。”

“有多少路程?”

“至交州近三千五百里,但若是從南詔穿陸真臘,再至墮和羅走室利佛逝,便可直入腹地,左右上下不過海路百里。”

李適指了指諸島下面的大島:“這是何處?”

“陛下,這便是羅娑斯,有人稱其為絕島,我朝商船多有探訪,以為是大陸之極南,其實不是。

此島再往南七千裡有一大部洲,終年積雪覆蓋,寒徹骨髓,那裡才是極南之地,與極北之海相對。”

張軍拿著小木杆,給皇帝和首相科普了一下地理常識:“此線為地之守中,距日最近之處,一年無四季,常年酷熱。

可稱其為赤道。以赤道為線,以北,便和我巨唐相似,除去極北之地,當秋則秋,當春則春。

而赤道以南,便是這羅娑斯大島,與巨唐正好相反,此時我巨唐為冬日,此地便是盛夏,然明歲盛夏之時,此地寒冬籠罩。

此大島可稱之為洲,東西逾八千里,南北四千裡,無猛獸,極善牧養,物產不多,唯多礦產,以金銀鐵等礦之量,數倍於巨唐。”

“節下熟知天下礦藏?”李勉皺了一下眉頭,扭臉看向張軍。

“增不敢言熟,略知一二。”

“哦?來,節下為老朽講講我巨唐域內之礦藏如何?”

“不敢,首相相詢,增知無不言。”

“若論礦藏,金銀乃小物,首推銅鐵,”李勉喻有所指,用手指指了指牆壁:“節下便請為老朽講講,我巨唐銅鐵所藏如何。”

老頭這是看張軍一直和皇帝說金銀什麼的,怕皇帝起了貪念,在一邊敲打了一下,不過也是想了解一下的意思。

“首相相詢,增便獻醜。只是論礦藏,我巨唐確實算不得豐茂。若只論我唐域之內,銅礦首推饒州,樂平縣境。

陛下,首相應知,銅銀多為伴生,饒州一地銅銀,當佔我巨唐全域五數之一,或四數之一。”

“何為伴生?”李適問了一句。

“各物均有雜質導致雜駁不堪,工匠需以人力提純得物。這雜質便為伴生。有金必有銀銅,含銀之金色青,含銅之金色黃。

而有銀必有銅,反之,有銅之處也必定生銀,只是或多或少之差。”張軍換隻手,拿鉛筆在牆上畫,把饒州標記了一下。銅。

“第二當屬恭州,現為雲南王所控,盛產區為唐興縣域。”張軍又標一下。

這會兒南詔還只是地域性稱呼,並未建國,在大唐朝庭這邊還是以雲南王相稱,這是大唐皇帝封敕的官稱。(嶺南六詔,大唐支援南詔統一了其他五詔)

“第三當屬會州,此地盛銀,銅,均在烏蘭縣域。此地現為吐蕃所控,只是夷狄愚蠻,空守寶藏而不自知。”

“第四,便是盧龍,以及渤海王至室韋之地,礦藏雖小但在於數量極多,多有分佈,尤其安東有大礦。”

張軍抬筆標記了一下,想了想又說:“首相,礦藏資源乃國之命脈,是發展的基礎,資源是一國之根基。

若只以大國風度而避諱種種,某認為,此是自誤。國國之間素無長情,不外乎資源爭掠,人丁如是,物產如是。”

不管是回鶻還是吐蕃,和大唐糾纏上百年,不外乎就是搶地盤爭人口,也就是資源掠奪,爭佔生存空間罷了。

李勉思忖了一下,看了一眼李適,微微點頭:“節下但言便是。”

張軍也點了點頭,手往半島一指:“太祖於百年前興師遼東,置安東熊津兩都護,獨留新羅。

新羅小國不知有恩,多次尋釁,窺探安東熊津,數次爭伐不休。適逢西北糜亂,朝庭不瑕兼故,是以新羅得逞,始以同江為界。

然多年以來,彼並未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