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下以為,尚結贊必有所圖,此刻當率軍於蘭州。
而某以為,蘭州居高,不宜行軍,此刻當在安樂州之間。”
李適猛然扭頭看了過來:“次相此話當真?”
“陛下,臣與節下也是判斷在前,尚並無實據,節下已著人前去打探。”
李適皺了皺眉頭:“若是當真,次相以為尚結贊目的何在?”
“現已入冬寒時節,以臣愚見,應是準備明歲春日來襲,不可不防。”
“張卿呢?”李適看向張軍。
“臣卻是以為,尚結贊會在今冬動手,朔方邊軍內遷,此時正當空虛。”
邊軍都讓李適給調回來了,然後又給歸到了神策部不讓回去了,結果就是鬧的邊陲無將,防務空虛。
這事兒到是也不能說李適錯了,禁軍全面崩潰,已無縛雞之力,軍鎮各司其職不敢輕易調動,他也不放心。
結果只能用戰鬥力強大的邊軍來內充禁軍,這才算是抵住了戰局,沒有繼續崩亂下去。
而他之所以敢從西陲調動邊軍,是因為吐蕃在那邊有回紇頂著,不敢輕舉妄動。
說起來,回紇真的給大唐幫了不少忙,扛了不少雷,要不然局勢真不好說。
“依張卿之見?”
“陛下,安心,有首相次相以及臣等在,不管他尚結贊打的是如何主意,臣都有信心讓他有來無還。”
李適聽了張軍的話,心裡的驚疑慢慢舒緩,點了點頭:“張卿以為尚結贊目的何在?”
“某以為,尚結贊此行目的有二,一是試控虛實,二是討回論莽羅依,只是偵探還未回覆,具體細節臣不好推測。”
“某到是覺得,尚結贊必是以軍力相壓,索要城池而來。”李晟插了一句。
當初李適讓崔漢衡去吐蕃求兵,雖然被李懷光攔了幾次,但還是借來了,條件就是收復長安平息戰亂後,劃西域北庭、伊西兩地。
也不知道崔漢衡是怎麼想的,更不知道李適怎麼就同意了,但這事兒已經是即成事實。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吐蕃是發了兵,也派了大將,但實際上什麼也沒用到他們,就是過來吃喝玩樂了一趟……如果沒被張軍給端了的話。
不管是平叛還是收復長安,都沒用到他們,所以這個劃地自然也就兩可,不給也是理由充份。在歷史上,大唐就是沒給。
其實李適想給,他感覺西域之地已經沒什麼意義了,不如把那邊的兵力調回來。反正那邊大部分地盤早都被吐番和回紇分了。
但是大臣們不同意,硬可開戰也不給。最後就沒給。
這一下吐蕃感覺受到了汙辱,於是就在兩年後設離間計坑了李晟,馬燧諸將,殺了大唐不少大臣,佔了三州。
當時之所以中計,崔漢衡和張延賞在裡面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張軍才反對他為相。他確實不是這塊料。
“哼哼,痴心妄想。”李勉冷笑了一聲:“陛下,即有節下操心,此事萬無一失,陛下不必驚擾,還是去用飯吧。”
李適喘了口粗氣,看了看張軍:“好。有張卿在,某確實安心至極。”
“謝陛下與首相誇獎,某敢不效死。”
“節下以為尚結贊當如何?”大家繼續往食堂走,李勉問了張軍一句。
“強攻未必有膽,只能偷襲。”張軍想了想說:“偷襲成功便可佔我州城,若遇抵擋無果,必會乞求會盟,鼠輩無處乎如此而已。
縱觀過往,數次會盟,哪一次不是以吐蕃侵襲挑釁於前?
戰事若順,但奪城佔地殺軍掠民,一旦戰事失利,便上表會盟以求緩和。小人爾。
若論戰,某可讓他隻手。”張軍比了比拳頭:“只是尚結贊此人狡詐,某到是耽心他著人離間。”
“離間?”
“是。著人佈下疑陣種種,引陛下起疑,陷我大將於維谷。只需去除次相,馬帥與渾相之兵權,吐蕃自可長驅而入。”
“張卿是說朕善疑麼?”李適扭頭瞪向張軍。這簡直是挑釁啊,當著和尚罵禿子。
“陛下,邊關複雜,幾國互動如犬齒,便是戰將在前也未必一清二楚,陛下群臣於上都所知幾何?
尚結贊只需佈下疑陣,再派人至長安謠傳諸事,即使陛下不疑,滿朝文武何嘗不疑?彼時諫官上言,群臣奏報,陛下如何?”
李適就愣住了。
大唐可不是皇帝的一言堂,要是滿朝文武都在強烈諫議,他做為皇帝也是不得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