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軸承,但只能說,還不是現代的軸承。
從西周到唐代,軸受材料也從木,陶瓷發展到了銅,鐵,鋼材,應用於各種需要轉動的機械物件上,從北晉前的慢輪發展到了唐代的快輪。
秦代詩經泉水篇有詩歌:‘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
‘檢查車的軸端,在軸受里加上油脂,讓我的車更結實,跑的更快’。咦?秦朝形容車跑的快,就用‘邁’這個字了。
就是不知道是幾十邁。
到了唐代,因為有了鋼,軸受的應用工藝已經相當發達成熟了,只是相對於現代軸承來說,肯定是遠遠不及的。
張軍不記得自己曾經在什麼時候看過了關於軸承的工藝書籍,但腦海裡確確實實有一本這樣的書,還挺實用。
可能是什麼時候無意中看到翻了一遍吧。他看過很多雜書,包括工具書。他小時候太缺書了,毛選和語錄都背過。
《土法制造滾珠軸承》,中共安徽省蚌埠地委辦公室編。
由輕工業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出版,輕工業出版社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印數九萬冊,定價一毛八分。
這是一種半人工半機械的滾珠軸承加工技術,主要靠人力完成整個作業。
奠定了世界技術,冶煉,建築,造船,制度,法律各方面基礎的大唐不缺工藝,缺的只是捅破工藝程序的那根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