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後世早已退役了的四千噸級的戰艦,其艦長也在147米、艦寬15米左右,採用四臺燃氣輪機(比燃氣輪機領先一代),總輸出馬力超過七萬馬力。其最高航速35節,可以18節巡航速持續航行四千海里。
這款老舊戰艦,其實就是種花家當初以前蘇聯061型導彈驅逐艦為藍本設計建造的面向藍水的051型驅逐艦。
當時這款前蘇聯061型導彈驅逐艦,可是那時世界上第一款採用全燃氣動力機組的水面戰艦,可以說開創了現代主力戰艦全燃動力的嶄新時代。
雖然後世即便是種花家也已經全部淘汰下來,但在大明這個時代,絕對是等同於航空母艦在後世一樣的龐然大物了。
無論是阿武,還是周阿斗,全都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從艦首一直到艦尾,兩人來來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幾乎將艦上每一寸地方都用手小心翼翼地摸了一遍。
但是很快,兩人具體到戰艦方面,漸漸就分出了高下。
阿武是東摸摸,西看看,完全走馬觀花式的遊客性質,到處都是充滿了好奇,卻又到處都是不甚了了。
反觀周阿斗,卻是在來來回回走過兩遍最初的驚喜和新鮮之後,便開始了他沉浸式的觀摩和研判了,即便是對甲板上的每一處錨釘,艦橋上的每一處構造,全都產生了又是驚疑又是讚歎不已的濃厚興趣。
甚至,他還將頭探出艦體之外,用自己在水師掌握的那種認知,對整個戰艦的長度,高度以及吃水深以下整體輪廓,得出了他自己的判斷:
這艘鉅艦,大小大概只有本朝三寶太監鄭和大人七下西洋時他的坐艦寶船可以匹敵了。
但是憑他自己的經驗,神奇公子的這艘戰艦,單純從目力上看,似乎都遠遠超出了他記憶中的鄭和寶船的大小。
周阿斗的記憶,其實是不錯的。
大明造船水平,在萬曆年間達到了巔峰。
當時最大的船舟,也就是封舟,其建造技藝和製造能力,已經可以將一艘足以支撐遠洋航行大船最核心的關鍵部件——
鐵力木舵幹,最大可以打造出長度超過十一米的超大舵幹。
而根據古代造船法式的規定,一根舵乾的長度,一定是約等於這艘所造船隻的寬度。否則,不是裝不下就是動力不足。
換句話說,在周阿斗記憶裡,三寶大太監鄭和在1405年七下西洋的首航中,他所率領的龐大到擁有二百四十多艘大小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各類船員的艦隊,其中七成以上都是這種長度達到了十一米的鐵力木舵乾的封舟。
而這種封舟,就是當時大明可以造出的,足夠進行四海踏訪的遠洋大船,也是明成祖朱棣下決心派出當時這種世界上唯一遠洋艦隊成行的主要原因。
至於說歷史上一直都在爭論不休的,所謂鄭和遠洋船隊,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的尺度,肯定是不對的。
因為,長一百三十多米,寬五十多米的木製帆船,對於大明那個時代,實在是太過巨大了。這不已經不是古代造船技術水平及其工藝可以完成的。
而實際上,後來我們還真的曾經按照這個尺寸資料,對鄭和寶船進行過仿造覆盤,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在南京寶船廠出土的鐵力木舵杆,就成了最科學的明證。
由此也可以確定,鄭和七下西洋最大的寶船尺寸,其實就是這種大小的封舟。
這款真正的封舟,船寬三丈一尺六寸,舵長三丈一尺,也就是說舵杆11.07米等於船寬11.07米,明代船隻長寬比在1:4-1:5之間,其實就是說使用該舵杆的船隻長度為44米-55米左右,換算成明代尺寸就是寬三丈五尺長十四丈-十七丈之間。
這個尺度,不僅符合明代封舟的實際尺寸,同時也符合明代時候遠洋大船的真實大小,而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寶船即封舟,其本身就具有明成祖朱棣想要達成的冊封藩屬、宣揚國威的屬性,也契合他詔命鄭和出海足夠自持相當長時間,去完成踏訪諸國甚至秘密尋訪建文帝朱允炆的關鍵性因素。
只是十分可惜,從鄭和下西洋就已經開始領先世界的大明遠洋能力,卻沒有得到長足進步,很快就在明末被西洋諸國趕超,最後更是在清末被區區幾艘鐵甲戰艦堵在家門口,又被登陸上岸的兩千西洋兵,如入無人之境在中華大地上肆意奔突,最後兵臨城下,簽下了多少喪權辱國的條約。想想,就讓人羞憤難當!
當然,這已經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