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過後,閱卷工作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貢院的一間密室中,陳珏端坐在桌案前,周圍堆滿了密密麻麻的試卷。
他面容冷峻,眼神專注,深知自己筆下所評判的每一份試卷都關係著一個學子的命運,更關乎著大楚未來的人才選拔。
隨著閱卷的深入,陳珏漸漸察覺到了一些異樣。有幾份試卷雖然文筆流暢、言辭華麗,但在答題思路和觀點闡述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尤其是在一些偏僻且難度頗高的題目上,連所用的典故和論據都如出一轍,這絕非偶然能夠解釋得通的。
陳珏心中疑竇叢生,暗自思忖:這些試卷極有可能是買了考題的舞弊之作,但僅憑這些相似之處還不足以確鑿定罪,必須深入調查,找出確鑿證據。
陳珏首先採用了對比分析法,他將所有可疑試卷收集起來,仔細比對試卷上的字跡。他發現,這些試卷的字跡雖然都經過了刻意的偽裝,但在某些筆畫的書寫習慣和力度上,卻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
陳珏心中一動,他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夥人所為。
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推測,陳珏又運用了內容溯源法。他針對試卷中那些獨特的觀點和論據,翻閱大量的經史典籍,查詢其出處。很快,他發現這些內容並非來自於常見的經典版本,而是出自一些極為偏僻的古籍珍本。
而這些珍本,尋常學子根本難以接觸到,只有那些有能力購買考題的富家子弟或者背後有強大勢力支援的考生才有機會獲得。這一發現讓陳珏更加堅信,這些試卷背後隱藏著嚴重的舞弊行為。
陳珏並沒有急於對考生進行審查,而是先從側面入手,調查這些考生的背景資訊。他派遣手下的得力助手,秘密查訪這些考生的家庭出身、經濟狀況以及在考前的社交往來。
經過一番細緻的調查,他發現其中幾位考生都來自京城的富商家庭,且在考前與一些神秘人物有過頻繁的接觸。這些神秘人物的身份雖然尚未查明,但他們的行蹤卻十分可疑,經常出入一些與科舉舞弊有牽連的場所。
掌握了這些初步線索後,陳珏決定對其中一位名叫王啟的考生進行審查。他深知,審查過程必須謹慎小心,既要巧妙地獲取真相,又不能讓考生察覺到自己的意圖,以免打草驚蛇。
陳珏命人將王啟帶到一間安靜的房間,房間內佈置簡潔,只有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牆壁上掛著一幅書法作品,上面寫著“公正廉明”四個大字,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王啟走進房間時,故作鎮定,但眼神中卻難以掩飾一絲慌亂。他身著華麗的錦袍,腰間繫著一塊精美的玉佩,一看便知是出身富貴之家。
陳珏坐在桌案後,微微抬頭,目光平靜地看著王啟,緩緩開口說道:“王啟,你可知此次科舉的重要性?”
王啟連忙躬身行禮,回答道:“大人,學生自然知曉。科舉乃是為國選材之大典,學生一直心懷敬畏,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的聲音微微顫抖,額頭上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陳珏輕輕一笑,說道:“是嗎?那你可還記得你在試卷上所寫的關於《尚書》中某一章節的論述?”
王啟心中一驚,但仍強裝鎮定地回答:“學生記得,那是學生平日苦讀深思所得。”
陳珏站起身來,踱步走到王啟身邊,突然說道:“那你可知道,你的論述與其他幾位考生幾乎一模一樣?這難道也是巧合嗎?”
他的聲音不高,但卻字字如錘,敲擊在王啟的心坎上。
王啟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的嘴唇微微顫抖,說道:“大人,這……這定是有人誣陷學生。學生一向品行端正,斷不會做出舞弊之事。”
陳珏並沒有直接反駁他,而是回到桌案前,拿起一份試卷,輕輕念出其中一段:“此句引用《尚書?大禹謨》中的‘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並以舜帝之德政為例加以闡述。你能詳細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王啟支支吾吾地回答了幾句,但卻漏洞百出。陳珏心中更加確定了他的舞弊行為,於是繼續說道:“王啟,你若現在坦白,或許還能從輕發落。你要知道,科舉舞弊乃是重罪,一旦查實,不僅你自己的前程盡毀,還會連累你的家人。你家中的父母長輩,他們一直對你寄予厚望,你忍心讓他們因為你的過錯而蒙羞嗎?”
陳珏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憐憫,試圖從親情的角度打動王啟。
王啟聽了陳珏的話,心中一陣動搖。他低下頭,沉默不語,內心在激烈地掙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