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在上,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也不能與下屬稱兄道弟,不分彼此。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

法國總統戴高樂有一個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他十多年的總統歲月裡,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沒有任何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認為,這樣的調動能夠與自己的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感,避免年長日久後,這些身邊人以親信的身份居功自傲,利用總統和政府的名義營私舞弊。

距離產生美,只有把握好社交距離的尺度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人際交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既能避免因為太陌生而產生疏遠感,也能避免因為太親密而帶來的防備與尷尬;與員工保持恰當的距離,不要疏遠,也不要過於親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1。 自己人效應

自己人效應:自己人,一切好商量

1860年,林肯作為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他的對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輛豪華富麗的競選列車,沿路宣傳演講。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說:“我要讓林肯這個鄉巴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林肯面對此情此景,一點也不懼怕,他登上朋友們為他準備的耕田用的馬拉車,沿街發表這樣的競選演說:

“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他們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辦公桌子一張,椅子三把,牆角還有一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個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正是這一句“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深深打動了選民。他們對林肯產生了“自己人“的感覺,從而對他大力支援。後來,林肯在選舉中勝出,順利當選為美國總統。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彼此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近似之處,而將對方引為“自己人”,從而建立起親切友好的關係。這時,如果其中一方向對方宣傳某種觀點,提出某些要求,另一方就比較容易接受。這便是心理學上的“自己人效應”。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向對方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要求時,需要將對方視為“自己人”,讓對方覺得我們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說話,真心地為他著想。這樣,雙方的心理距離拉近後,對方自然就會消除戒備之心,容易接受我們的觀點和看法。

俗話說:“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規矩辦。”面對同樣一個觀點,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人說的,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相反,如果出自厭惡的人之口,就會產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

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經不知不覺地利用了“自己人效應”,迅速拉近雙方的關係。當我們有求於別人時,通常會先跟他“套近乎”,詢問一些個人經歷,有時會驚奇地發現彼此竟有很多相似的愛好。接下來,再說出自己的所求之事,對方便容易欣然應允了。

“自己人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它又具有哪些特質呢?一般而言,這個效應具有可接近性、相似性、互補性和相容性的特徵。空間距離較近的雙方,接觸的機會較多,容易互生好感,彼此引為“自己人”;與自己的性格相似、有共同語言、愛好相同的人較易成為“自己人”;雙方的需要、期望等可以構成互補關係的雙方也可能發生“自己人效應”;包容大度的人容易被別人接納為“自己人”。

心理學家紐加姆於1961年曾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空間距離、態度和價值觀對“自己人效應”作用較大。實驗者徵集了17名大學生,讓他們住在一起。在他們進入公共宿舍之前,實驗者測定了他們的人格特徵,以及關於經濟、政治、審美等方面的態度和價值觀。然後分別將價值觀和人格特徵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大學生混合安排在幾個寢室裡,共同生活四個月。四個月後,實驗者讓這些大學生相互評定室內人員,喜歡誰,不喜歡誰。

實驗結果表明:在相處的初期,空間距離決定了他們之間的自己人關係,同宿舍的人明顯比不同宿舍的人要親近;然而到了後期,態度和價值觀相似的人走得比較近,成為影響“自己人效應”的重要因素。

我們若要在人際交往中製造“自己人效應”,成為廣受歡迎的人,則需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應強調雙方一致的地方,使對方認為你是“自己人”;其次,努力使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再次,培養良好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