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數計程車子會離京回鄉,大部分計程車子都會繼續留在京城,因為在會試結束的半個月後,就會舉行殿試。
而新科貢士們則是成了官場新貴,每日都會有朝中官員宴請,可以說好不風光,甚至有不少新科貢士得了朝中大員的賞識,將閨女許配,可謂是一步登天。
唐漢作為新科會元,自然是最風光的,成了朝中權貴們的座上賓,各自酒席、詩會從來是邀請他,自然也有權貴要將女兒嫁與唐漢,均是被唐漢以婚姻大事乃父母所定自己不敢做主給婉拒了。
眨眼便是到了殿試。
作為龐大帝國的最後一層也是最高階別的考試,考場位於紫禁城中,主考官,正是當今的弘治帝。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就是如今唐漢等一眾貢士的真實寫照。
之前的他們,還屬於平民,雖然已有了舉人身份,但還算不上官。
但今日踏入了這金鑾殿,參加完了此次的殿試後,他們便不再是民,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官,無論是日後外放還是留在京城,基本都是以七品起步的。
聽起來七品官不大,但想想後世的一縣之長權利大不大,就知道這所謂的七品官,有多麼令人敬畏而又嚮往了。
一眾貢士很是興奮,殿試不同於以往,不會有落地一說,哪怕是發揮的不好,也能混個官身。若是能混個進士出身,那更是不得了,之後再找些門路外放,弄個正七品縣太爺噹噹,那小日子,不要太爽哦!
天色微亮時分,早已聚集在宮門前的貢士們,便在引導官的帶領下,順著古樸而又威嚴的道路,在一眾禁衛軍森嚴的目光中,踏入了那傳說中的金鑾殿。
大殿中,百官早已到齊,待一眾貢士到來後,殿內突然樂聲大作,黃鐘大呂、蕭琴伴奏,悅耳的絲竹聲迴盪在金鑾殿上,威嚴而又浩蕩。
也就在這時,大明帝國的最高掌權者——弘治帝,在司禮監太監的隨侍下,緩緩走到了龍椅前。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弘治帝坐下的一瞬間,百官跪拜,高呼萬歲!
一眾貢士們雖然有些緊張,但也是有樣學樣,老老實實地跪拜在地,聲嘶力竭的高聲呼喊著。
一些考生,甚至激動的流淚,在皇帝看來,他們是因為能目睹天顏,可以聆聽皇帝的教誨而留下了喜悅的淚水。
但唐漢知道,這些貢士,之所以流淚,其實是在緬懷那段不堪回首的考試生涯。
終於熬到了殿試,日後終於不用再考試了,此情此景,尤其是那些四五十歲的貢士們更是感慨頗多,觸景生情之下,淚水不自覺的便流了下來。
百官靜靜地看著這一幕,並無一人出來彈劾這些貢士們君前失禮。
他們當初也是這麼一步步熬過來的,自然能明白考生們的艱辛與不易,自然也不會在這等選才大典上出來給大家添堵。
行禮之後,百官起身,唐漢站在人群中,用眼角的餘光打量著那高坐於龍椅之上的弘治帝。
不得不說,弘治帝當真是生了一副好面相。
五官端正,身材適中,並沒有如正常中年男子般發福,反而因為歲月的沉澱使得自身增添了一種厚重感。
或許是常年做仁君的緣故,唐漢並沒有感受到所謂的王霸之氣撲面而來,對方身上有種特殊的氣質,這種氣質,讓人不自覺的便會對其信服,甚至升不起反抗的念頭。
唐漢深吸了一口氣,心裡暗暗揣測,這位身居帝位多年的皇帝,氣質實在是太特殊了,若是將心思用在練武上,或許用不了多久,便可以領悟出常人一生都難以觸控的劍意,成為一代武學大家!
當然對於弘治帝,唐漢心中也頗為佩服,其登基為帝16年來,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可以說是實現了中興,乃是中興之主。
在弘治帝的住持下,殿試就開始了,這殿試不像鄉試、會試那般要考三場好幾天,會試就靠一科,乃是皇帝親自擬題。而且考官正是弘治帝,朝中大臣則是作為巡視者,新科貢士們便在金鑾殿中準備好的椅子坐了下來,紛紛接過太監們遞過來的試卷。
按照規矩,殿試時間是一個時辰,之後由內閣大臣們選出前一百名計程車子,然後由皇帝選出前三甲,賜予狀元、榜眼、探花,並賜予一眾金榜題名計程車子‘功名’,之後便是宴請新科進士們。